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30年前对电影、历史、心理经验的现代主义信仰大相径庭。戈达尔告诉学者麦凯波说,《激情》和《芳名卡门》之所以回归西方绘画和音乐的伟大传统,乃是因为他仍强烈归属“雅典、罗马、莫扎特的西方文化”。
这批电影中声誉最高的属《芳名卡门》,这是《激情》的商业惨败后,戈达尔与当红女星伊莎贝拉·艾珍妮商量改编的比才(Georges Bizet)著名歌剧《卡门》。米爱维对好莱坞奥托·普雷明格以黑人演员拍的《卡门琼斯》(Carmen Jones)版本很有兴趣,戈达尔却以为,若用比才歌剧拍卡门会像在拍一张照片。他俩后来拍出的《芳名卡门》没有比才,也没有艾珍妮。电影弥漫着戈达尔典型的浪漫悲观主义。借文学名著卡门的故事,让现代少女卡门和一帮抢匪相处,和警察约瑟夫格斗。警察爱上卡门,追随抢匪,卡门却对他日益冷淡,导致他终于无法忍受,杀死了卡门。戈达尔的叙事在此保持一贯的夹杂线性顺序和前后任意倒错穿插的做法,“加上不断插入大海波涛的空镜头、乐队排演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场面和与情节无关的社会评价、画外音等复杂的叙事段落,故事情节被搞得支离破碎……大量运用各种尘世噪音来代替语言渲染环境,表现人物心理,被评论家誉为‘音响革命富有诗意的宣言’”①。①黄利编,《电影手册:当代大奖卷》,272页,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戈达尔在此片中开了自己一个玩笑,他扮演一个脾气坏、关在精神疗养院的导演,整天瞪着空的墙和打字机上的白纸。《芳名卡门》混合了爱情(卡门原型)、类型反讽和《断了气》的节奏,命定的悲剧配以乐观的腔调和转捩的生机,是戈达尔15年来最能在创作上令人激赏的作品。1983年,此片荣获了威尼斯影展金狮奖,“标志了在传统体制内,或在局限边缘上的实验作品的高峰”。
戈达尔接下来的作品《侦探》集合了一些素有威名的演员,如雷欧、纳塔莉·贝(Natalie Baye)、克洛德·布拉瑟尔(Claude Brasseur)和摇滚偶像约翰尼·哈乐德(Johnny Hallyday),合拍了一个集合黑手党与拳赛内幕以及一群人在公寓中监看的荒谬故事。其叙事仍然如《芳名卡门》一样,既有荒谬的类型情节,也有日常生活的现实意义及观看者、对象之间的关系定义(皆是其录影带时期的执念)。另外,时空的错乱、不明的叙事情节,有如雷欧一再喃喃自语的“谜底没有揭开”。
1986年,戈达尔接受英国第四频道委托,拍摄了一部讨论影像、爱情、近作以及海边、乡下片段的作品,成为《软硬兼施》(坚硬的主题,轻松的对谈)。这对谈实际就是戈达尔和米爱维的对谈,前半段全是影像,主要是两人的家居生活:戈达尔和制片人打电话,米爱维自顾自在剪接影片;米爱维烫衣服,戈达尔去打室内网球。第二段两人的对话则充满性别和关系的反省——米爱维简洁有力,批评戈达尔对女性分析薄弱,戈达尔迂回含糊,对自己也缺乏信心。之后他俩再为法国电视台拍摄一部以过气制片与神经质导演合作为背景的电影《夭寿片商》。不久再参与集锦片《华丽的咏叹》,负责12分钟的葛路克歌剧《阿米德》短片。
1987年,戈达尔完成《李尔王》,被《电影手册》称为“电影史上最后一部杰作”。电影中有美国小说家诺曼·米勒,也有法国当代新锐李奥·卡拉克斯(Léos Carax,《坏痞子》[Mauvais Sang]、《新桥恋人》[Les Amants du PontNeuf]导演),更难得的是,他还说服了伍迪·艾伦(Woody Allen)客串(为此他也完成另一短片《遇见伍迪·艾伦》,由他和艾伦各说各话)。此外,他还完成了《神游天地》,嘲讽影坛创作与条件委托的荒谬暴虐,有宛如“国王新衣”的寓言式谐趣。
戈达尔之后回到主流体制仍是一连串的摩擦和矛盾。1988年,他与高蒙发行公司起冲突,收回他的电影在高蒙的发行权,另一方面接受流行服饰公司MFG(Marithé et Franois Girboud)委托,拍摄13分钟广告片《翘头》。片中有他20世纪80年代商标式的“慢镜头、闪烁影像、音画重叠、街头噪音及音乐……最后停留在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的诗作上淡出”①。①Colin MacCabe:《让吕克·戈达尔:影像、声音与政治》,林宝元译,241页,台北,唐山出版社,1991。同年,他再接受《Télécom》电视周刊委托拍20分钟短片《话语的力量》,内容是讨论影像和话语如何连接的问题。延续该主题的是为《费加洛杂志》创刊十周年所拍的《最后的话》,讽刺法国上流社会说话的矫揉造作,另一方面则以画外音及旁白方式将过去(纳粹军官枪杀年轻法国哲学家)及现在(军官与哲学家的儿子一同重游40年前的事件现场)连在一起。1989年,戈达尔也接受法国家电达尔蒂(Darty)委托拍摄广告。内容设在公元2000年,他与米爱维分别为一个机器人和一个仙女配音,并穿插名作家卢梭、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克拉斯特(Oierre Clastres)的作品摘句旁白,然而达尔蒂公司决策者因对他们拍广告不尊重公司的任意态度不满而撤销合作。戈达尔将拍好的片段配上与达尔蒂往来的信件,完成了检讨关系裂痕的《主客关系》。1990年,戈达尔回归他录影带时期对孩童教育及日常生活的关注,拍了《孩子们好吗?》录影带,借罗塞里尼战争三部曲(《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老乡》[Pais、《德意志零年》[Germania Anno Zero])的画面及意象,检讨波斯湾战争和巴以冲突,强调战争是成人世界斗争对下一代的祸害,孩子们能拒绝吗?孩子们好吗?
第五部分:电影手册派戈达尔的录影时期(5)
这几年中,戈达尔除拍短片外,更展现他多产及蓬勃的创作力,他完成了两部惊人的电影《新浪潮》和《电影史》。
《电影史》大玩文字游戏。Histoire在法文中是“历史”,也是“故事”。本片主角既是电影本身,也是电影人的自传。戈达尔以生活之见证叙述银幕前的历史和摄影机后的历史。除了谈电影、电视外,也谈好莱坞、明星、类型的历史、故事。全片共分两个部分,“所有的历史”(Toutes ces histoires)及“唯一的历史”(Une histoire seule)。
戈达尔的作品总体而论是充满矛盾的总和,《人人为己》、《芳名卡门》、《激情》几片均是力求电影的辩证性。他的众多人物和情节并无矛盾的冲突关系,“有的只是各自不同的身份、职业与个性而产生的影响”①。①罗维明:《电影文章》,105页,香港,真正出品,1998。他一再预言“电影结束”,却又止不住当一个浪漫的影迷。他替女人叫屈,也参与压迫、剥削女性的权力系统。这位电影史上争议最多的导演,被许多人拥戴为当代最重要的大师,却为另一批人指责为最无法忍受的创作者。他热爱好莱坞,也痛恨好莱坞的霸权。戈达尔在整个电影史中扮演建立现代电影及后现代思维的启蒙角色,1986年他获得法国恺撒奖的终生成就奖。不过,他这种重思考及影像哲学思维的创作者后继无人,唯有尚塔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算是勉强承继了他不妥协的精神。西方论者说,过去放任何一部戈达尔电影都是电影界的大事,但是现在,只有在电影节、资料馆或打不死的少数艺术电影院才看得到,发行《永远的莫扎特》的影人罗布·崔简沙(Rob Tregenza)说,现在北美只有五个城市勉强有戈达尔的观众①。①Pevere,Geoff,The Globe and Mail,section C.
②罗维明:《电影文章》,106~107页,香港,真正出品,1998。
虽然戈达尔是电影史上划时代的启蒙者,但对其作品的论断却极易陷入为理念所引导的偏见当中。香港电影人罗维明指出,我们对戈达尔作品的看法,无论是好或是坏,都可能一厢情愿。“戈达尔的电影在观念和技法上面,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讨论。但在各种讨论中,戈达尔可能只是一个借口,我们不必完全接受与相信他的做法,但我们却必定要像他那样,有那种反复思考、引证、质疑,保持‘局外人’的精神,去探讨种种有关映像、声音、现代、古典、社会、个人等问题。”②
戈达尔创作的40年是电影史的惊人段落。1984年他接受美国《电影季刊》(Film Quarterly)访问时曾自我表白:“在电影中的变或对电影的爱是什么呢?……在特吕福、里韦特、我和其他人参与的大获成功的新浪潮电影中,我们给电影带回它失去的某种东西,即对电影本身的爱。我们爱电影更甚于爱女人、爱钱财、爱战争。是电影使我发现了生命,它耗费了我30个年头。”①①Film Quarterly,Spring 1984,p13
②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257页,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1。他对电影的狂热是一种生命的表现,拍电影就是进行探索,对他不了解的题材的探索。对他而言,电影首先是道德,他要通过电影去追求真理,其次电影也是形而上学的哲理。最后,电影是政治,因为电影可使他自由生存,提供他认识周围世界的手段②。
《断了气》
《断了气》是特吕福根据报纸新闻的真事写的15页剧本,原本想作《四百击》的续集,但遇见雷欧后觉得不合适。正巧戈达尔又和制片乔治·德·博勒加德为拍片题材有所争执,特吕福便仗义地将剧本给了戈达尔,另一新浪潮大将夏布罗尔则担任技术指导。整部电影预算只有40万法郎,是当时电影平均预算的一半(也因此底片不够,戈达尔乃发明他闻名于世的“跳接”来对付窘境,并增加速度感取代“溶镜”),戈达尔改变了若干摄影技术(包括与摄影师拉乌尔·库塔尔商量用静照用的底片[感光较快]来捕捉街景,并将摄影机藏在超级市场的购物车上,自己拖着它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拍摄),四星期完成。戈达尔对这部电影的创作动机如是说:“我只想用传统故事,拍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并传达发掘新电影技术的经验感。”他也强调电影创作的个人性质,他说:“拍电影就像一本个人的日记、一本笔记和一段个人独白。”①
①Hayward,Susan and Ginette Vincedeau ed,French Film:Texts and Context,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0,p。439。
②Hayward,Susan and Ginette Vincedeau ed,French Film:Texts and Context,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0,p。201。
③同上,p。439。事实上,当时所有《电影手册》的健将都已拍片了。侯麦开始拍《狮子星座》(Le Signe du Lion),夏布罗尔已拍第三部剧情片,特吕福在戛纳因《四百击》得了大奖,雷奈也完成了《广岛之恋》,里韦特开始了《巴黎属于我们》。只有戈达尔拍了5部短片,却仍没有机会拍长片。他当时29岁,急着要和26岁已完成第一部片子的艾森斯坦和奥森·威尔斯别苗头②。
《断了气》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混混米谢·波卡在马赛偷了一部车,想开车去巴黎找美籍女友派蒂西亚。在半路闯了路障,车上有把枪,他不经大脑地枪杀了随即追来的警察。到了巴黎他一路偷车抢钱,一路也与派蒂西亚谈着恋爱,大谈哲学、艺术、文学。派蒂西亚一心一意想成为记者和作家,她平日在街上叫卖《纽约先锋论坛报》,父母希望她好好上大学读书。她和报界的来往使米谢猜忌,米谢的飘忽个性和生活也使她没有信心。他说服她逃亡意大利,她却去密告警察出卖了他。米谢后来被警察开枪射中,他踉踉跄跄地向前跑呀跑,终于不支倒地。派蒂西亚随后跑来,在米谢闭眼后露出不可捉摸的表情瞠视着观众。
在《断了气》(1959)中,戈达尔将二度空间的雷诺阿的画与三度空间的女主角琼·塞贝里放在一起,说明电影只不过是三度空间的幻象。
第五部分:电影手册派戈达尔的录影时期(6)
电影剧情看似简单,戈达尔却进行了许多美学上的创新思考(前面已述)。传统叙事已完全被抛弃,代之而起的则是排山倒海的影像、文字、隐喻、符号、文化陈腔滥调等。他说:“我不知道怎么讲故事,我希望从所有可能的角度论及全部问题,一下子说出所有的话。”③学者摩纳哥就曾列举《断了气》旁征博引的惊人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