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黑板上的经济学-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二部分 闹市读书第7章

    但这两本书的时间跨度为25年,作为一个思想家,在这一时期中哈耶克经历了相当复杂的知识立场转换和理论观点修正与完善的过程。如果说《自由秩序原理》和《法律、立法与自由》是哈耶克这一期间思想演变的两极,这25年间发表的论著,就是这两极之间关系链。哈耶克在这一期间所写的论著主要收集在1967年出版的《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研究》与1978年出版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观念史的新研究》中。这两本论文集对了解哈耶克自由主义思想的演变是极为重要的。    
        对中国读者来说,《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研究》和《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观念史的新研究》还没有中文本,英文本读起来也颇为不易,要研究哈耶克思想的演变,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邓正来先生是国内研究哈耶克思想最有成就的学者,也是《自由秩序原理》和《法律、立法与自由》中文本的译者。他把能反映哈耶克思想发展的重要论文选编为《哈耶克论文集》,并翻译出版。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哈耶克论著颇多,要从中选出代表他思想演变的论著颇为不易。所以,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所选的论文极为妥当。邓正来先生从《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研究》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观念史的新研究》中选出了23篇论文。这构成了《哈耶克论文集》的主体。    
        邓正来先生之所以把这两本论文集作为重点是因为:第一,哈耶克在这两部论文集中对此前简单论述过的;但又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观点做了更详尽系统的解释。比如;社会秩序分类学、行动结构与规则系统的框架、有限民主与无限民主、社会主义的批判等;在哈耶克自由主义思想中都极为重要;这些观点在这两本论文集中得到更详尽的解释。第二;对某些已经阐明的观点做了相当重要的修正。比如;对“欧洲大陆法治观”的否定与放弃;并提出了取而代之的“普通法的法治观”等。第三;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比如;对最高权力进行分权的制度安排的解释;确立了规则研究范式;详尽阐发了规则检测“一致性”和“相容性”的否定性正义标准等。    
        在从这两本论文集中选出的23篇论文之外;邓正来先生又收入了两篇极为重要的论文。一是《自由秩序原理》的跋;“我为什么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二是《法律、立法与自由》的跋;“人类价值的三个渊源”。在前一个跋中;哈耶克明确地说明了他们主张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区别。这就澄清了一些学者把哈耶克的思想混合于保守主义思想的误解。后一个跋之所以重要在于,哈耶克把《法律、立法与自由》作为自己最后一部系统性著作,希望在这个跋中“以期用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阐明那个在我的整个事业中始终指导着我的道德进化观和政治进化观”。我们从这篇跋中可以理解制度进化观在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意义。邓正来先生选入这两篇文章是极有眼光的。    
        《哈耶克论文集》包括四部分:“第一编,政治学和法学”,“第二编,哲学和社会科学”,“第三编,经济学和历史学”以及“附录”。看过目录你就会发现,在这本论文集中,经济学论文只有两篇,即1962年发表的“经济学、科学与政治学”,以及1968年发表的“作为一种发现过程的竞争”。哈耶克被认为是经济学家,曾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邓正来先生在有23篇论文的选集中只选两篇经济学论文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哈耶克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他是一位思想家。他对自由主义的研究远远超过了经济学,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指出:“我们必须把关于自由的哲学、法理学和经济学综合交融为一体,或者说为了增进我们对自由的洞见我们必须把哲学、法理学和经济学综合起来对自由进行探究。”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涉及经济学之外的政治学、社会学、法理学、历史学和心理学;而且这些经济学之外的学科更为重要。因此;以选其他学科的论文为主;更有助于读者了解哈耶克研究的这种跨学科特点。第二,哈耶克早期的研究以经济学为中心,在本书所选论文的期间,哈耶克研究的重点是自由主义理论、法律理论和整体社会哲学建构。论文主要涉及政治学、法学和哲学等领域。以这些领域的论文为主是合适的。    
        邓正来先生从许多论文中选出23篇编为这本书显示了他对哈耶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表明只有先成为专家,才能成为优秀的选编者。应该说,哈耶克的论文涉及内容广泛,文字也颇为艰深;翻译难度相当大。邓正来先生英语专业出身,又多年研究哈耶克,是哈耶克著作最佳的译者人选。他译的《自由秩序原理》和《法律、立法与自由》都受到好评。这本书的译文亦有“信、雅、达”之美。    
        还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邓正来先生写了一篇近80页(包括注释)的编译者序,题为“关于哈耶克理论脉络的若干评注”。这篇序对哈耶克思想的演变作出了极为深入,又有见解的分析,是我们阅读《哈耶克论文集》的向导。读此书前一定要认真读这篇编译者序。    
        哈耶克的书不容易读,但认真读下去你会觉得其味无穷,不信,你从读这本《哈耶克论文集》开始试试。    
            
        (冯·哈耶克著,邓正来选编、译:《哈耶克论文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重视另一种声音——读《穷人经济学》     
       中国这只大船正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里奋勇前进。主流派经济学家为之出谋划策,让它走得更快,但也需要有人提醒高速前进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读了卢周来先生的《穷人经济学》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苦口良药,什么是忠言逆耳。    
        走向市场经济与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转型一样,既是社会进步,又是社会的激烈振荡与分化过程。社会进步是以一部分人利益暂时受损失为代价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恩格斯说;历史的进步是以恶为代价的。但社会要在较为稳定的条件下转型,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是让所有的人都受益。所以,关心关心弱势群体这个主题在转型时期特别重要。卢周来先生与其他许多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他经济学家为这只大船如何更快地运行(GDP增长率提高)出谋划策,而卢周来先生不断提醒决策者:有些人受船的颠簸(改革的冲击)而受苦。我想这两种经济学家都需要。当出主意的经济学家成为主流时,这后一种声音更可贵。    
        卢周来先生出生于农村,对那里发生的一切极为熟悉。更重要的是,他对农民有深切的感情。在他从事学术研究之后,这种感情又升华为一种人文关怀。读他的书我深深感到;这不是一种富人对穷人怜悯式的同情,而是对自己同胞一种真诚的关切。这本书第一篇是“点评乡下姑姑的来信”。这篇文章我看过不止一次。这篇文章既通过姑姑的信反映了农产品不值钱,乡村干部瞎指挥等问题,而且通过他的点评对这些问题做了相当有深度的分析。他把农民作为他姑姑(我想这位姑姑应该是一个代表,一个农民符号),谈起这些问题就异常感人了。把自己置身于弱势群体之中,想他们之所想,愁他们之所愁。这是卢周来先生揭示和分析现实中各种问题的出发点,也正是他的许多文章感人之处。感人的重要之处在于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当然,如果仅仅是“煽情”地指出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那么,认识就仍处于一种感性阶段。或者仅仅是一种“感情宣泄”,这种文章作为另一种声音的意义就相当有限了。卢周来先生读书广博,熟知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因此,对许多我们经常听到或司空见惯的问题与现象,做出了有相当深度的分析。例如,“贫困的理由:三种经济学的解释”;就对贫困的原因用有限的文字做了有意义的分析。说到根本还在于体制上。对于经济学中许多有争论的问题,无论是教育产业化,还是产权;无论是富者更有诚信,还是穷者更有诚信,等等,他都讲了自己的分析与见解,但应该承认,他有自己的分析与依据,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当前与卢周来先生持相同观点或者发表类似文章的人不少。但我读他们的文章总感到有一种缺憾。那就是批评并分析当前存在的确问题多,而提出建设性的,有可操作意义的建议少。其实对这些问题,从上至下都承认。但关键是如何在现实可能的条件下解决这些问题。仅仅同情改革中的弱势群体,为他们“鼓与呼”固然有意义,但更重要的还是如何从实际上解决这些问题。各地在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弱势群体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如湖北实验改革乡一级机构,压缩人员,就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如果卢周来先生能把眼光转向更为积极的这一面,我想他的文章就会更有意义。这也是所有抱有人文关怀的人,应该重视的最大问题。    
        卢周来先生的文笔相当好,文章流畅而朴实,娓娓道来,亲切可读。他的许多观点我并不完全同意,但仍爱读他的文章。卢周来是市场经济改革坚实的支持者,只不过他谈论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无论如何,这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另一种声音是重要的。岂一个“吃”字了得——读《快餐国家》    
        一个精通饮食文化的朋友曾对我说,当一个社会的上层变着法吃,下层食不果腹时,这个社会就快完了,从商朝到清朝莫不如此。这话的意思是说,传统社会中人活着是为了吃。现代社会呢?在美国,从富人到穷人都吃快餐,蓝领们工作一天之后享受麦当劳,当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会面时,也是各叫了一份麦当劳。这时,人吃是为了活着,为了创造。    
        美国被称为快餐国家,快餐的产生与普及体现着一个经济现代化的过程,隐蔽在快餐后的种种罪恶也反映出现代化进程的另一面。这正是美国记者艾里克·施洛瑟《快餐国家:发迹史、黑幕和暴富之路》一书的意义所在。经济学家认为,现代化的中心是迅速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关键是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率的提高改变了人们吃的方式。传统社会中,吃是个人消费行为,读了陆文夫先生的小说《美食家》(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才知道吃成为有钱有闲人士的一种享受。但看看那些忆苦思甜的文章也可以知道穷人如何为果腹而绞尽脑汁。这时,做饭就成为一种艺术,许多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书让你惊讶,人在吃食上居然有那么高深复杂的技艺。但从现代的观点看,那种吃法是没有效率的,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做吃食和品尝吃食上,哪有经济增长和现代化?    
        经济增长的过程根本改变了人们吃的方式。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使所有人都不能那样悠闲地吃了。吃变为简单地给机器加燃料,要求既能保证充分的营养,又快捷、简便,这就是吃的效率。适应这种要求,做吃食也由手工劳作变为机械化作业,由艺术创作变为大批量、标准化工业生产,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大大降低了成本,这就是做的效率。传统的食物是无法满足这两种效率要求的,而快餐可以做到这一点。从这种意义上说,快餐既是现代化的要求,又是现代化过程的结果。快餐发展本身就是现代化的历史,快餐集中体现了现代化的特征:效率。快餐以其效率迅速占领了市场,到2000年美国人花在快餐上的钱已超过1100亿元,麦当劳公司有一个时期雇用了美国八分之一的工人。    
        现代化过程还为每个人的成功提供了机遇。快餐的发展过程也是快餐大王们发迹的过程。最典型的例子是肯德基的创始人哈兰德·森德尔。他没有什么家庭背景,也没有什么学历,直至65岁还是个上门推销员,但最后靠推销他的炸鸡配方而成为快餐大王之一。麦当劳、卡尔·焦、多米诺等快餐连锁店的创始人大抵都有相似的经历。他们百折不挠、不断创新,终于成功。这也是现代化过程中千百万成功者的写照与经历。传统社会以等级制度为中心,压抑了几乎所有人的创造才能,是市场竞争的平等精神为这些人的成功创造了条件。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也是现代社会中创造出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的原因。他们的成功也是社会的成功,因为他们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