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去找这个公司的时候,已经是人去楼空。许多租房者都有这样的经历。于是,要么是自己去看、甚至去贴广告,要么是靠朋友介绍。而专门从事这种中介业务的公司,几乎是门庭冷落。
其实,何止房屋中介是如此,就是整个咨询中介行业都在这种信任危机中受到严重的损害。在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全民经商的大潮,全国兴办了许多咨询和中介公司,但没有多长时间,其中的许多就销声匿迹了。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个行业的发展仍然是异常艰难。原因在什么地方?是市场不需要这个行业?显然不是。在现代社会中,信息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的基础条件。在国外,信息咨询和中介行业已经成为发展非常迅速的一个行业,是所谓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信息咨询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社会中信任结构的存在,因为信息咨询要实现的是若干市场要素的对接。他不像传统的实物交易那样有明确的商品、价格甚至抵押物。如果没有基本的信任结构作为基础条件,交易就无法完成。而在中国,信息咨询行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就是这种信任结构的缺乏。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皮包公司”、“坑蒙拐骗”,几乎成了信息咨询业的代名词。即使你是要真诚地从事这个行业,也首先要克服信任结构缺失所造成的巨大的交易成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八信任危机与社会秩序几乎被信任危机毁掉的另一个行业,就是保健品行业。根据有关报道,1995~1997年3年间,全国3000多家保健食品企业倒闭了2000多家,垮掉2/3。倒闭的原因何在?夸大其词、虚假宣传,甚至坑蒙拐骗,都是重要原因。某些名噪一时的保健品,广告上吹得神乎其神,但真实的内容却大相径庭。鳖精厂里没有发现一只鳖,蛇粉厂里没有发现一条蛇。许多保健品的广告宣传中,常利用医疗机构、医生、专家等的“权威结论”和患者的“现身说法”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而这些“权威结论”和“现身说法”往往是子虚乌有,即使个别患者的“现身说法”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极个别现象。当这些真实的情况通过媒体而为消费者获知的时候,保健品的信任危机也就发生了。尽管“作秀”的方式在不断花样翻新,如各种“义诊”、“免费体检”、“免费皮肤测试”等活动往往深入到街道和家庭。但人们不久就发现,许多所谓的“义诊”活动并非真正的“免费午餐”,而是保健品厂家与“白大褂”共同糊弄消费者的一种宣传、诱购手法。久而久之,人们对货真价实的保健品也只能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保健品这个行业被毁掉了。
因此可以说,信任危机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一个致命的病灶。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试着用google搜索了一下“信任危机”这个名词,发现有这个名词的文献就有24000多篇;限制一下,光查中文简体网页,仍然有23000多篇;再限制一下,加上“我国”两个限制词,还有5000多篇;将限制词换为“中国”,则有21000多篇。涉及的范围更是惊人:股市中的信任危机,装潢行业中的信任危机,月饼信任危机(即由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引发的危机),独立董事面临的信任危机,司法的信任危机,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危机,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机,“洋文凭”面临的信任危机,电视购物遭遇信任危机,网络购物遭遇信任危机,人才职业介绍面临的信任危机,房地产中介代理中的信任危机,律师的信任危机,信用社的信任危机,政府信任危机等等。这些信任危机几乎涵盖了我们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领域。
如果说上述的信任危机毁掉的只是一个行业,而那些体现社会公信力的机构的信任危机所毁坏的则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和运行基础。在这两年中,一个值得人们特别关注的现象,就是随着一个一个股市黑幕的揭开,注册会计师的信任危机也被披露出来。如果我们在综合性或财经类网站查找一下,就可以发现不少“会计作假专题”。其中“银广夏事件”引发中介机构信任危机最为引人注目。事实上,“银广夏事件”不过是浮出水面而已。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审计署2001年组织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完成的2001年度审计业务质量进行了检查。在检查中,共抽查了上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并对21份审计报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检查发现有14家会计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7143亿元,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一位做了近10年注册会计师的先生这样描述该行业的种种黑幕:他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真乱。只要客户肯掏钱,事务所就愿出具合格的审计或验资报告。有时,一个空壳的皮包公司竟有‘注册资金’50万元——无疑,注册会计师们‘功劳’不小。”“只需交身份证复印件和四五千元手续费,只一个星期,事务所就可帮你办妥‘注册资金50万元’的营业执照,还附上详细的评估和验资报告。据我观察,目前一半以上的公司的注册资金水分很大。”我们知道,具有审计职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不同于一般的中介性机构,他是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维护者。会计人员独立、公正、诚实的出具财务审计报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是其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然而,在这个行业中,做假账已经形成风气。有人将其称之为经济生活中的“黑哨”现象。甚至有人断言,中国会计市场可能将面临着行业性的生存危机。但问题是,这个行业的危机绝不是他自己的危机,而是社会公信力的危机。注册会计师提供的是诚信产品,诚信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千家万户的利益,涉及无数人对经济信息和经济秩序的信任。离开公正诚信,会计信息就失去价值且危害社会。只要看一下人们所说的中国股市面临的信任危机以及这种危机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关系,就可以很容易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比如,湖北立华会计师事务所连续给湖北兴化、康赛集团、活力28、兴发集团和幸福实业等数家上市公司出具虚假业绩报表;与众多上市公司协同作弊;编制“绩优神话”。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如何对股市和上市公司加以信赖?
而对于社会生活危害最大的,则是掌握着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部门的信任危机。2001年沈阳市第十二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上,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2000年工作报告因没有达到法定票数而未获通过。这次会议上,当代表对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审议后进行表决时,在所有出席会议的474名代表中,只有218人对法院的报告投了赞成票,反对的162人,赞成票没有超过半数。半年之后,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五次会议,才通过了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整改情况和2001年工作安排的报告。这件事情被舆论界称为“新中国宪政史上第一次”、“中国民主政治的标志性事件”。而在这个事件背后的,则是司法部门的“信任危机”。在震惊全国的慕马大案中,沈阳中院三位原主要负责人均涉嫌严重违法犯罪问题。而“徇私断案”,甚至以法律这种公共权力牟取私利的,更是屡见不鲜。根据一项网上调查,法官形象与“官僚的”、“徇私舞弊的”和“知法犯法的”等消极词汇联系在一起,达到相当高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秩序的基础必然会瓦解。
一个充满前景的行业会被毁掉,经济生活运行的基础会被毁掉,社会秩序的基础会被毁掉,这就是信任危机对我们提出的挑战。
信任危机与社会秩序重建社会的公信力
社会的信任结构实际上包含系统信任和个人信任两个层面。因此,要说明目前我们社会生活中已经引起人们关注和不安的信任缺失和信任危机的问题,仅仅看到个人层面的信任缺失是远远不够的。
系统信任实际上是对社会秩序的信任。社会秩序的力量和有效性,也无疑以人们对它的信任为基础。比如,我们相信社会中的货币系统,可以按照货币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我们相信传媒上的消息,至少是有分析性地相信,并将其作为我们知识和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作为我们选择和行动的依据;我们相信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根据天气预报决定多穿一点还是少穿一点衣服;我们信任政府,根据政府的政策调整自己的行为;我们相信警察,知道他们会保证公民的安全,在处理纠纷的时候是公正的。其实,就是许多个人性的信任,也离不开系统信任这个基本的背景。比如,在市场上买东西的时候,我们凭什么相信一个小贩?是凭一种对市场秩序的信任。
系统信任实际上就是一种公信力。如果这个公信力出了问题,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处于混乱的状态。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上面说的这些信任都不存在了,社会生活中还会有秩序吗?社会生活还能正常进行吗?
然而,不能不承认,在人们所焦虑的我们社会的信任危机中,有相当一部分就在于公信力的丧失。最近在网上浏览的时候,看到这样的一个帖子,他说:
“天亮了,我起来,早餐想下楼吃油条,不敢,怕泔水油和洗衣粉。去了单位,先看报纸,什么地区什么企业增长多少多少,不敢相信,因为数字出干部。然后去开会,台上的人讲得很好听,不敢相信,因为在会下他们从来不是这么做的”。
“下午去医院看病,有高级职称的叫专家门诊,不敢相信他们是专家,更不敢相信职称高的一定比职称低的强,因为职称的水分很大,里面的问题够写一本书”。
“快到家了,过马路,绿灯亮了,不敢相信,左看右看确认所有汽车都停住了,才兔子一般地穿过马路,回了家。不相信交通前些日子看到报纸上说,深圳蛇口一个中学生看好了是绿灯过马路,结果被横冲过来的大货车轧死,货车扬长而去,目击者全都傻了眼。于是反复对女儿说,过马路,得看车,不能光看绿灯。绿灯也不能相信了”。
“不相信数字。那天在饭桌上听一个朋友侃,某地区把统计数字报给了上面,上面的领导懂经济,看了骂道:你们连造假都不会,一个数字改了,其他的也得改,否则加起来是笑话,水平够臭的”!
这个网友列举的还有许多,这里不可能全部引述。但仅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我们的社会中,公信力的降低,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问题在于,当社会中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削弱的时候,人们还能相信什么?特别是当社会生活特别需要公共权威的时候。一个最近的例子就是春节期间“扎针传闻”的流行。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的事件,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应当深刻反思的事件。人们都还记得,在最初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天津艾滋病扎针”的传言是以民间的街谈巷议和因特网上帖子的方式流传的。据说最早的传言始于去年的圣诞节。而正式的媒体一直对此保持沉默。一个多月之后,这个消息才开始见诸报端。其实,传说中的扎针已经从天津扩散到了北京等地。一时间人心惶惶。2000年1月17日,天津警方第一次公布“扎针案情”。警方表示,经对报案人身体检验,绝大部分未发现被针扎痕迹,少部分人虽被针状物扎中,但未发现任何附着物。经审讯作案人证实,其扎人时所用的针状物未接触过艾滋病病毒。警方说,此类案件所用的作案工具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犯罪嫌疑人以用针扎人来传播艾滋病之说,纯属骗人吓人”,“希望广大市民不要听信谣言,安心正常工作生活”。其中的一种科学解释是:艾滋病病毒在离开人体1分30秒后因血液凝固就会死亡,除非病毒携带者现场抽血后立即大量注射给他人。否则,用扎针的方式很难传播艾滋病病毒。与此同时,公安部门也公布了几起与传闻不实的“扎针事件”,公众的恐慌情绪这才明显减轻了许多。
对于这件事情,有几点是需要思考的。第一,这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危机性事件。虽然事情的本身并不严重,但由于传闻造成的社会性恐慌,其影响是不容低估的。当一个社会面临着这样的危机性事件的时候,非常需要社会公信力起作用。因为只有具公信力的权威性说法,才能使人们形成正确的判断。第二,从这次事件可以看出,在普通民众非常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