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话搜神记 世说新语-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执行死刑。蝼蛄在前一天夜里在墙脚下挖了个大洞,于是他就砸坏了枷锁,
从洞中逃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遇到大赦才得不死。从此庞家世世代代
常在四季于城内四通八达的大路上祭祀这只蝼蛄。到后代才渐渐有点怠慢
了,不能再特地为它准备食物,而是把祭祀时多余下来的东西扔在大路上来
祭它,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十二

临川郡东兴县有一个人进山抓到一只幼猿,便把它带回了家。母猿跟在
他身后一直追到他家。这人把幼猿缚在院中的树上来给母猿看。那母猿便对
着人打自己的耳光,做出要乞求哀怜的样子,只是嘴里不会说话罢了。这人
不但不肯释放幼猿,竟然还把它打死了。母猿悲痛地呼叫着,自己蹦跳着死
了。这人剖开母猿的肚皮看看,只见它的肠子断成一寸一寸。不到半年,他
家遭到瘟疫而死,满门灭亡。

十三

冯来县人氏虞荡夜间去打猎,看见一只大匡,就射它。窿冯乘县人氏虞
荡夜间去打猎,看见一只大麈,就射它。麈便说:“虞荡,你射杀我啦!”
到第二天早晨,他发现一只死麈,便去收取,当场虞荡就死了。

十四

吴郡海盐县北乡亭中,有个读书人陈甲,原是下邳县人氏。晋元帝时(公
元317 年——322 年),他寄居在华亭,曾到亭东野外的大泽中去打猎,忽
然看见一条大蛇,长六七丈,形状就象装一百斛谷子的船,黑、黄、红、青、
白几种色彩错杂斑烂,躺在山冈下。陈甲当即把它射死了,但不敢说出来。
过了三年,他与乡里人一起去打猎,来到原来看见蛇的地方,便告诉同行说:
“过去我在这里射死了一条大蛇。”那天夜里,他便梦见一个人,穿着黑色
的衣服,戴着黑色的头巾,来到他的家里,责问说:“我过去昏迷的时候,
你无礼杀了我。我过去因为昏迷了,不认识你的面孔,所以一直过了三年还
不知道是你。今日我来寻就死主了。”那人马上惊醒了,第二天,便因腹痛
而死。

十五

邛都县内有一个老太太,家境贫穷,孤独无依,每到吃饭的时候,总是
有一条小蛇,头上长着角,出现在床边,老太太怜悯就给它吃东西。后来这
条小蛇渐渐长大,于是有一丈多长了。邛都县令有一匹骏马,这条蛇竟吞食
了它。县令因而非常忿恨,责令老太太交出大蛇。老太太说:“蛇在床下。”
县令即令挖地,洞越挖越深,越挖越大,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县令又把愤怒
转移到老太太身上,把她杀了。这条蛇便把自己的灵魂感应到凡人的身上,
对县令说:“你这发怒的县令,为什么杀死我的母亲?我要为母亲报仇!”
从此以后,每天夜里总是听到打雷刮风般的声音,过了四十天左右,百姓互
相见面,都惊讶地说:“你的头上怎么突然顶着鱼?”

那天夜里,方圆四十里的土地,与县城同时都陷落成了湖泊。当地的人
称之为“陷湖”。只有老太太的住宅平安无事,到现在还存在着。现在渔民
捕鱼,总是把渔船靠着那老太太的住宅过夜。每次遇到风浪,他们总是把船
停在宅边,便安然无事了。风静水清的时候,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陷入湖中的


城墙望楼。现在水浅的时候,那当地的居民潜入水中,还捞到了一些旧木头,
坚硬结实,乌黑发亮,象上了漆一样。现在那些喜欢多事的人还把它做成枕
头互相赠送。

十六

建业有一个妇女,背上生了一个瘤,大得象放了几斗米的袋子,瘤中长
有蚕茧、栗子般的东西,很多,走路时就发出声音。她常常在街市上讨饭,
自称是个农村妇女,曾经和姊妹嫂子们分开来养蚕,因为只有她一个人连年
亏损,就偷了她嫂子一袋蚕茧把它烧了。顷刻之间,背上就生了这毒疮,渐
渐长成了这个瘤,用衣服盖住它,就觉得呼吸憋得慌,一直让它露在外面,
才可凑合,但重得就象背了个大袋子。


凡例

一、本书译文以袁褧本为底本,参照过原书多种版本,也参考了各家笺
注,斟酌再三,择善而从。如:《规箴》第11 条原文各本俱为“命酌酒一酣”,
唯唐写本作“命酌酒一唾”。据敬胤注:“旧云酌酒一唾,因覆杯泻地,遂
断也。”唐写本“一唾”显系“一唾”之讹。所以译成“酌上一杯酒,用嘴
轻轻地吸了一口,泼在地上”。又如:《德行》第47 条原文为“吴道助、附
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余嘉锡先生《笺疏》作“。。居在丹
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而徐震谔先生《世说新语校笺》则为“。。居在
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所谓“郡后”,谓府舍之后。译文便从《校笺》
所释。

二、译文有的照录原文,不加任何改动。如《言语》第71 条,原文“大
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均照录。有
的虽原文照录,但仍在括号内译成白话。如《赏誉》第111 条,原文“非至
精者不能与之析理,刘尹其人;非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简文其人。”译文
对嵇康《琴赋》中的几句照录,但又在括号内译成:“不是最精通的人,不
可和他剖析名理。”“不是渊博沉静的人不可和他相处。”

三、译文一概不用注解,遇有不易懂的地方,就在括号内加一“按”字,
略为说明。如《文学》第54 条原文“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尔。”译文在括
号内说:“按:六通、三明,皆佛经中术语。六通是说三乘学者所得之神通
有六种,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其中宿命、
天眼、漏尽,又谓之三明。”

四、遇原文过于简短或语意不足或转弯抹角太多,就在译文中用括号补
充、说明。如《赏誉》第54 条原文为:“王丞相云:刁玄亮之察察,戴若思
之岩岩,卞望之之峰距。”即使照译,读者亦不易明白。于是便在括号内介
绍一下背景并补充了两句,译文是:“(孔坦做侍中,劝成帝不要向王导夫
人行礼)。丞相王导听后说:“(只怪我太窝囊了,)如果象刁玄亮明察秋
毫,锋芒毕露,戴若思的高峻无比,卞望之峰崿耸立,无人敢近。(谁敢这
样呢!)”

五、遇书中人物谈话时引用书本上的语言,译文就在引用语句之下,用
括号注明引自何书。这样做,是为了了解当时的人最熟悉、最喜欢引用哪些
书本。

六、原书对人物称呼,至为复杂。有的称其官位,有的称其别字,有的
称其小名或排行,种种不一。译文基本上一律直呼莫名。也有用其宫位的,
甚至还指出其亲属关系,那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条文内容。

七、读了译文仍然难懂书中含义的地方,就在译文之后用括号写出“意
思是。。”。如《任诞》第51 条译文为:“王孝伯问王大:阮籍比司马相如
怎么样?王大说:阮籍胸中藏有不平之气,所以需要酒来浇灌。”(意思是:
除了饮酒外,这两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又如:《品藻》第33 条译文为:“有
人问殷浩:当代王公大人把你比作裴遐,你认为怎样?殷说:“本来用卓识
接通暗处。”(意思是:我可以开导他裴遐。)

八、遇原书中意义难明而注家又未作解释,或解释并不理想处,译者只
得以己意为之说。如《文学》第22 条原文“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
《轻诋》第20 条之“虺瓦”、《方正》第47 条之“社许”,等等,又如《言


语》第99 条原文“阳消阴息,故天步屯蹇、否剥成象,岂足多讥。”这是张
天锡答王中郎的话,讲的全是《易》理。屯、蹇、否、剥皆卦名。在谈玄盛
行之际,原本是极普通的道理,而历来注家都无说。译者却不得不以已意诠
释了。

九、从汉末至六朝,读书人之间有一种好品题、标榜的风气。用一两个
字(顶多四字)概括其人。这一两个字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笼统、模
糊的,而非明确无误的。在当时,说的人是经过观察、思考才说出口的。听
的人也是经过观察、思考之后,或首肯其言,或不以为然的。后世读者却只
能心领其意,不可言诠。原书关于这方面的纪载,比比皆是。但要译成现代
汉语,却难上加难。在非译不可的情况下,只好用望文生义、增字解经的办
法来对付。

十、原书作于骈体文盛行的时期,书中时有骈语。译者尽可能地译成排
比句。但仍以忠于原文内容为主。至书中方言、习用语则结合具体情况进行
处理。


德行第一

本书三十六类,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排列在最前面。这显然
是与儒家所谓“孔门四科”有关;同时,也受了作者撰书时学术气氛的
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本书着重于反映作为当时历史特征的清谈,并为
清谈名士写照,所以于清谈之所由起,在开宗明义时郑重标榜。本书所
举德行,与儒家之以孝弟为本,是有距离的。



陈仲举的言谈,被读书人看作准则,一举一动都被社会上当作典范。每
登车勒马,大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他做豫章太守,刚赴任,就问徐孺子住在什么地方,想先去看他。手下
主簿说:“大家都希望您先进官署。”陈说:“当年周武王为了向商容表示
敬意,来不及坐暖席子(就去拜访)。我礼敬贤人,有什么不可以的?”



周子居常说:“我只要几个月不见黄叔度,那么一切庸俗鄙陋的念头,
就已重新萌现了。”



郭林宗到汝南,走访袁奉高,车也不停,马也不卸,到黄叔度处,却逗
留一整天,住了一宿又一宿。别人问他这其中的原故,郭林宗说:“叔度这
人,就象汪洋万顷的水潭,澄不清,搅不浑,器量又大又深,难得测量啊!”



李元礼风度、品格,既高雅,又严肃,自己非常看重这一点。常把维护
天下的名教,当作自己的责任,知识界后进能够跨进他的门槛的,都认为是
“登龙门”。



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与钟皓,说:“荀君卓越的识见,难以企及,钟君
高尚的品德,可为师表。”



做过太丘长的陈皓,去拜会做过朗陵侯相的荀淑。因家贫没有仆从,就
叫大儿子陈纪(元方)驾车,小儿子陈谌(季方)拿着手杖跟随在后。孙子
陈群(长文)还小,坐在车上。到了荀家,荀淑命儿子荀靖(叔慈)到门口
接待,荀爽(慈明)酌酒待客其余“六龙”(按:荀淑有八个儿子,当时的


人称为“八龙”)往来送菜送饭。孙子荀彧(文若)年纪也小,坐在祖父膝
上。当时大史上奏朝廷说:“有德星聚会,真人东行。”



有客问陈季方:“令尊太丘君有什么功和德,居然享有天下大名?”季
方说:“家父好比桂树生长在泰山山谷中,上面有几万丈高的山,下面有深
不可测的渊,上受雨露的沾溉,下得到泉水的滋润。在这个时候,桂树哪能
知道泰山有多高、水有多深呢?所以不知他老人家究竟是有功德还是无功
德。”



陈元方的儿子长文,才学出众,与季方的儿子孝先各自谈到各人的父亲
功德如何,彼此争执不能分出高低,就去问祖父太丘君,太丘说:“元方有
这样的弟弟,做哥哥不容易啊。季方有这样的哥哥,也难做弟弟啊。”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友人疾病,恰好遇到外寇来攻打郡城,友人对他说:
“我眼看活不成了,你快走吧。”巨伯说:“我老远地来看望你,你却催我
走,抛弃道义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的所作所为吗?”外寇既已来到,
对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走空了。你是什么男子,竟敢单独留下?”
巨伯说:“朋友有病,我不忍丢开他不管,宁可用我的死换他一条命。”外
寇听了,议论说:“我们这些不义之人,今天侵犯有道之邦(真是不应该啊)。”
于是收兵回去。整个郡城得以保全。



华歆对待子弟非常严格,虽然在自家庭院里,也和在朝廷上行礼一样庄
严肃穆,陈元方两兄弟却分外温柔友爱,门庭内循规蹈矩,呈现一派吉祥气
氛。

十一

管宁、华歆共在菜园中锄土,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照旧挥动锄头,
把金子看作瓦石一样,华歆拿在手里,端详一会,然后抛弃。

又,两人曾同坐一张席子读书,见有人乘着漂亮的车辆从门前经过,管
宁照旧读下去,华歆却搁下书本出去观看。于是,管宁把座席割断,分开来
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十二

王朗每每推重华歆的见识、气度,华歆在腊八节那天,曾集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