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继妻-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背到这儿,他便停住了,眼巴巴看着常润之。

常润之便夸道:“阿隆真棒!背得真好!”

常沐之低头看儿子:“再多背几句呀。”

“不记得了。”刘景隆眨眨眼:“小姨说背两句的。”

常沐之顿时哭笑不得。

姐妹俩逗弄着小娃娃,时间很快过去。

戏班子选取的场地离京城中央较远,地方比较偏僻,但范围大,设的坐席也多。围墙只到人胸口位置,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人维持秩序。围墙外围的地方,老百姓还可以自己端了长凳,站上去往里看,也能看得见戏台上的人演出。

贵宾席位自然讲究些,周围百姓见了这些人的穿着打扮,也不敢往上挤,生怕得罪了贵人。

如今人也差不多满座了,戏班班主令人抬上了两个大喇叭,将至悬挂在了戏台上方,然后出声试音。

原本正在为班主此举而小声议论的人顿时鸦雀无声。

因为,班主刚才试音时说话的声音,竟然传达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

常沐之顿时坐直身体:“这是……”

常润之面上一动。

班主见下方无人说话,顿时笑眯了眼,道:“诸位客官,老夫有礼,今日乃我西行社第一次演出,老夫忝为西行社班主,在此代表西行社全体,恭迎诸位客官前来,感谢诸位客官捧场。今日为试演,观看我西行社演出,分文不取,希望诸位客官能看得高兴,笑得开心。”

话音毕,台下便响起热烈掌声。

第二百一十一章 西行

戏班子取名为西行社,是刘桐定的。

戏班的表演内容,各种编排和设计,虽然刘桐参与少,但最终能拍板定下,也是刘桐同意的。

常润之没有太过过问刘桐有关于戏班子的情况,是因为她知道,姚澄西整日混迹在这戏班子中。

如果姚澄西真的是和她同样的人,那,等戏班子开戏那一天,她通过戏班子的表演,就可以百分百确定了。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第一个节目,是相声。姚澄西亲自写的段子,两个人穿着一身不伦不类的长袍,站在舞台中央侃大山,每两句话就让台下的百姓发一声笑。

通过这个相声,向看客们介绍了一番西行社成立的过程和西行社简单的一些情况。

节目结束,百姓们的掌声仍旧不停。

常沐之一边笑着,一边对常润之感叹道:“九弟办这戏班子是用了心的,瞧大家笑得多开心啊。”

常润之笑了笑,微微低头。

旁边的刘景隆咧着嘴,他虽然可能听不懂台上的人在说什么,但不妨碍他觉得人多惹热闹、好玩,这会儿也是笑眯了眼。

常沐之拿着节目单子,看了看道:“这上面的节目还挺多的,歌舞,演唱,小品,魔术,杂技……”

她微微蹙眉,问常润之道:“小品和魔术是什么?”

常润之便道:“小品就和大姐姐平常看戏班子唱戏一样,不过这个不会咿咿呀呀的,就和方才大姐姐看的相声一样,更简洁简短些,就是演一个小故事。魔术呢,就是变戏法。”

常沐之恍然,来了精神:“那相声好看,小品就更得好好看看了。”

常沐之兴趣浓厚,常润之却有些兴致缺缺了。

因为,姚澄西所作的那些相声小品,其中的很多段子,其实她都是知道的。只不过姚澄西将之融入进了现在的这个时代,让看客们更能感受得到而已。

整场表演完毕,总共花了不到两个时辰。

这当中,静岚也登了场,唱了一首颇有风味,朗朗上口的小调。

最后用一个大舞蹈结束了整场表演。

班主上场,再次对众人表达了感谢。

“西行社每隔一日,演出一场,节目单则一月一换,也就是说,下个月,西行社的节目就和今日诸位所看的,完全不同了。”

班主乐呵呵地对台下鞠了一躬:“今日不收取任何费用,明日开始预售后日门票,按设座档次定入场费用。希望大家回去后,能在街坊邻里之间,替我们西行社宣传一二。老夫感激不尽。也希望下个月,还能看到诸位光临。再次谢过诸位的到来。”

所有演出了的人都登了台,在班主的示意下,集体对台下鞠了一躬。

幕布拉上,再无声响。

半晌后,台下的观众们发出阵阵掌声。

常润之听着他们议论纷纷。

“这西行社很不错啊,那个什么魔术的,就是变戏法,多神奇啊!”

“是啊是啊,不过那节目让人瞧着提心吊胆的,总怕表演的人出差错。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那个小品,最后可哭得我稀里哗啦的。”

“西行社的这些个表演,从来没看过,不单好看不说,看完了,还能让人有所深思。”

“诶你说,中间那个相声,说什么‘纨绔逛青楼,儿孙愁又愁’的,是不是在说那些权贵?”

……

常沐之扶着自家妹妹离开了西行社,回去的路上仍在对这一天看到的表演津津乐道。

“回去之后定要告诉王爷,让他也来看看,放松放松。”常沐之笑道:“今儿整个下晌,我脸上的笑就没停过。”

常沐之看向常润之:“下个月就要换新的,到时候我们再早早来这边儿,饱个眼福。”

常润之颔首。

常沐之将她送回了皇子府,方才改道回瑞王府。

当晚刘桐回来,便笑问常润之西行社的表演如何。

常润之自然说好,状似不经意道:“我倒是说能想些别的表演的形式,倒是没想到弄了这么多新颖的。子经大哥的鬼点子这算是有了用武之地了吗?”

刘桐顿时便笑着点头道:“可不是吗?自他回来后,戏班子那头的事情,我就都交给他了,现在看来,这步棋倒是没错。”

刘桐喝了口茶:“听说今日来看了的人都很满意,虽然今日没有银两入账,但想必今后,西行社的收入是不愁的。”

常润之颔首:“能赚钱就行了。”

刘桐瞧着也颇为高兴。

随着时间的流逝,西行社的名声已经在平民百姓之间远播开了,就连一些达官显贵,听了那么一耳朵,以为西行社就是个普通戏班子,也打算请西行社入府唱戏。

结果一打听才知,西行社不入府唱戏,只在自己台班子所在之地演出。

有那气不过的,要强拉西行社的人入府,被姚澄西给打了出去。

京中便又有传闻,说纨绔子弟姚澄西自甘堕落到了在戏班子中谋生。

姚澄西浑然不介意,当着众人的面说,西行社是他的心血,谁要是对西行社动了歪心思,小心他和人鱼死网破,解散整个西行社。

老百姓们当然不愿意,对这些“强买强卖”的权贵人家颇为不满。

春闱结束后,西行社引起了刚从考监出来的学子们的注意。

这些学子成群结队地去了西行社,带着挑剔的眼光观看了一整场演出。

有的学子生性保守,斥西行社的表演流于世俗,哗众取宠,有辱斯文,难登大雅之堂。

有的学子则十分喜欢这种直白简单的表演形式,盛赞其辞简理博,大乐必易,与民同乐。

有的学子观看演出后,兴之所至,还留下那么几句段子、几篇诗作,为西行社提供了创作素材。

姚澄西很喜欢这些学子的到来,甚至给出身寒门的士子降低了入场费。

西行社在整个京中,声名鹊起。

民间小打小闹的事,到底影响不了朝堂。

紧随着春闱,朝廷便出了诏令。

元武帝正式削爵安国公府和文远侯府,一应事宜,由瑞王处理。

两府削爵后,开国时的四公七侯便只剩二公二侯了。

春闱还未放榜,整个京中的气氛,便开始凝重了。

第二百一十二章 祸水

元武帝要削爵,瑞王等人都不觉得意外。

刘桐回府后也对常润之说,这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常润之虽然觉得在春闱放榜的这个时间点削爵,有些微妙,倒也不会想得太多。

只不过由瑞王负责此事,总让人有些叹气。

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又落到瑞王身上了。

刘桐对此倒是没什么抱怨,勤勤恳恳地跟在瑞王身边做事。

削爵之事,并非颁下圣旨就算了事。

礼部那边要核查两府符合爵位规制的东西,比如国公府、侯府的门匾等御赐之物,将之撤回。而瑞王,一来要应付两府中人对他的各种询问,二来,也要配合礼部,免得核查工作有所疏漏。

安国公府和安远侯府乃亲家,从安远侯府那儿得过提醒,因此对此事也早有准备。瑞王和礼部之人上门时,客客气气地招呼了人,积极配合着,花费了不过数日,没有同对方红过脸,便将一应事情处置清楚。

而到了文远侯府那儿,事情便有些棘手了。

文远侯府的当家人倒是没有什么话好说,可他的儿孙中有不少纨绔,家中媳妇也不看场合,在礼部清查侯府内院时,这儿不让查,那儿不让看,防礼部和瑞王就像防贼似的。

礼部的人作何感想倒两说,瑞王倒是没有不耐烦,妇人不让查,他便和人磨。

等到春闱放榜了,殿试的名单都下来了,文远侯府削爵之事,还仍旧卡在当中,没能办完。

元武帝对此甚为不悦。

这日早朝,元武帝便当朝问起了此事。

礼部之人办事不力,打的也是礼王的脸。

礼王上前首先认了个错,然后才徐徐道:“此事父皇交由瑞王处理,一应事宜,想必其中细节,还是瑞王知之更详尽一些。”

元武帝便看向瑞王。

瑞王站了出来,撩袍下跪拱手道:“是儿臣失职,请父皇责罚。”

礼王眼睛微微一眯。

祁王也往瑞王的方向看了一眼。

文远侯府为难瑞王,不配合瑞王办事的事,京城中人人皆有耳闻,元武帝想必也是知道的。

可这时候,明摆着是告状的好机会,瑞王却自认错处,半句不言?

为什么?

心中疑惑的人不在少数,刘桐也是其中之一。

但他稳稳地垂首站着,在瑞王没有下一步动作之前,他也跟着不言不动。

元武帝的视线扫过阶下的儿子们,目光落在太子面上时,微微顿了下。

半晌后,他方才在御座上平淡地道:“殿试在即,责罚你之事,留待殿试之后再说。瑞王。”

“儿臣在。”

“朕命你,须在殿试之前,将剩余诸事,一应理清、处置妥当。”

“儿臣遵旨。”

瑞王平平静静地领了旨,方才站起身退到了一边。

元武帝也将此事放到一边不提,开始令众臣工奏事。

脸色微微有些阴沉的太子冲臣子中某个方向使了个眼色,便有人出列禀奏道:“陛下,微臣有奏。”

“言来。”

“微臣弹劾京兆尹冯柯,监管不力,治下不严,能力不及。妓楼杀人案至今未破,非但令百姓惶恐,更辱及瑞王声誉,使皇室蒙羞。”

刘桐的目光顿时射向说话之人。

元武帝微微抬眉:“哦?”

妓楼杀人案发生已有段时间了,案子一直未破,的确不该。但据此弹劾京兆尹,却难免有些牵强。

真要因为此事而寻人的“错处”,恐怕不单单是京兆尹的责任。

朝上之人谁听不出来,此人这个弹劾,醉翁之意不在酒。

最后一句“辱及瑞王声誉,使皇室蒙羞”,才是他的目的所在。

祁王顿时出声,好笑道:“区区一个杀人案,如何与皇室相关?”

祁王明知故问,那人倒也配合:“京兆尹冯柯自妓楼杀人案案发后,便屡屡拜访瑞王府。据闻,案发当日,瑞王也在妓楼之中。实在是……”

那人叹了一声,拱手向瑞王道:“下臣素闻瑞王办差谨慎,断案果断。京兆尹无能,竟让这案子将瑞王牵涉进其中。为洗自身清白,此案,或许要仰赖瑞王查清才是。”

大殿上无人应话。

瑞王神情淡淡,眉头微微皱起,似是在思索。

刘桐双拳紧握,看向瑞王。

这人的逻辑其实有问题。

查案之事,当地衙门查不了,还有刑部、大理寺,再怎么样,也轮不着瑞王去查。

瑞王作为目击者,被牵涉进其中不假,可说什么“为洗自身清白”,要瑞王去查案子,难免有些令人发笑。

可话又说回来,妓楼杀人案发展到现在,已是毫无头绪的一桩悬案,能查出真相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这样的案子,落在任何人手里,那都是一个烫手山芋。

让瑞王查此案,无非两个结果,查得清楚和查不清楚。

查得清楚,流言也可散布,说他为证清白胡查,随便拉了个替罪羔羊;

查不清楚呢,瑞王怕是更说不清楚他在此案中的作用,说不得还要往瑞王头上安一个“无能”的帽子。

脑子清楚的人都想得明白的事,元武帝自然也门儿清。

他隐晦地看了一眼太子,双腿叉开坐在御座上,眉眼沉沉地看着阶下。

提议之人腆着脸再逼问了一句:“瑞王以为如何?”

瑞王抬起头对他笑笑。

“本王既然也牵涉进此案,如何能做主此案查案之事?当然,若是圣上认为,本王有此能耐查清案情,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