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继妻-第1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年三十晚,皇城宫廷内发生了小型的宫变,慎郡王府、祁王府和礼王府,被京兆尹率兵围了起来,火把熠熠,登高了的百姓将之看得清清楚楚。

第二日年初一,街上走动的兵卫多了起来,个个神情严肃。

百姓们私底下窃窃私语,讨论着发生了什么事。

纸终究包不住火,慎郡王谋逆的事情,顿时传开了。

直到上元节后,正月十六,一直围着这三府的兵卫方才有了动作。

从府里,开始一个个拿人。

老百姓们闲磕牙,站在远方看热闹,有那好事者道:“咱们这位皇上倒算是有点儿仁心的,等到大年过完了,才把这些罪人给锁了去,好歹让他们过完这最后一个年。”

立马便有人接话道:“诶你们说,这些个皇族贵胄的,被抓了去是不是都得砍头啊?这可是谋逆罪啊!他们想谋朝篡位,皇上哪儿能容得了他们。”

“也不会吧,到底是亲兄弟来着,下杀手,这显得咱们皇上不仁厚。咱们赌一把,五文钱,就赌皇上杀不杀他们。”

“这有什么好赌的,国孝一年之期都还没过呢,哪儿能动刀见血?再者新帝登基,本就是要大赦天下的,他们又有皇族血脉,我打赌皇上不会下杀令。”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泰昌帝不会下令杀人,但刑部审案半月之后,于二月初,上奏本向泰昌帝启奏称,已查明慎郡王等人谋逆案的起因,经过,一应人证、物证俱已搜寻完毕,此案罪证确凿,依《大魏律》,判首犯慎郡王,从犯祁王、礼王斩首抄家之刑。因其皇家子弟身份,享有一定罪责免除之权,依《大魏律附则》,其家眷连坐随同问斩之刑免除,改为贬为庶人流放。

刘桐这个奏本一递上去,朝臣们便开始叽咕开了。

内官还在琅琅读着刑部所列的罪状和处置结果,已念到了废除慎郡王等人爵位,剥夺圣旨所赐府宅等一系列经济上的惩罚,朝臣们的议论声已经开始渐渐响了起来。

泰昌帝不动如山,继续认真听着刑部奏本。

内侍念完,舔了舔唇,恭敬地合上奏本,弓腰双手递上去。

何旦取了来,送到泰昌帝的御案上。

泰昌帝打开来看了看,将之放下,环顾一圈阶下朝臣,沉声问道:“刑部所奏,尔等可有疑义?”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里拿不准泰昌帝是希望他们给他一个台阶下,让他免了慎郡王等人身死之罪,好让泰昌帝表现其仁厚之心呢,还是希望他们落井下石,彻底将慎郡王及其后嗣全都问斩,以绝后患?

大臣们迟疑不定,想等人先出来陈述了观点之后,再决定要怎么做。

一时间,便有些僵持。

倒是武将耿直些,金老将军站出来道:“陛下,老臣以为刑部所奏,刑罚太轻。谋逆之罪,岂能就杀三个头领?这也未免太过轻放了。”

皇族的老王叔闻言不悦,虽然也气愤皇族里出了个不尊先帝遗旨,想要篡位的不肖子孙,但到底不忍心皇族血脉凋零,杀三个已经足够了,顿时反驳道:“刑部所奏,都援引了《大魏律》及《大魏律附则》,毫无半点儿私心掺杂,金老将军的意思是,不应按律令处置吗?”

第三百二十七章 站位

两位老人在朝堂上一向德高望重,虽然手上已无实权,但他们的话,在朝堂上也有不小的影响力。

金老将军向来脾气耿直,听得老王叔这般反驳他,心里也不悦,立马回击道:“此番慎郡王谋逆,幸得陛下英明,早有防范,否则若等慎郡王奸计得逞,我大魏势必迎来一场血雨腥风。他这般大罪,便是屠其满门,也万死不能赎其罪。老王爷即便看重皇家血脉,难道陛下的安危,大魏江山的稳固,您就可以抛之不顾吗?”

老王叔也听此言火了:“此谋逆案,陛下交由荣郡王主审,刑部各司都已呈上各项证据,依律令所定,一一陈列,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刑罚所判借有凭证,处置妥当并无任何偏私。金老将军若是觉得此判词有轻饶之嫌,您倒是先撰写一本大魏|新律令出来再说!”

“老王爷这话我可就不爱听,一码归一码,陛下刚刚登基,就有人心怀不轨,想要取而代之。此等罪行,若不严惩,难说没有人群起而效之。便是为了杀鸡儆猴,陛下也不能轻饶放过!”

“嘿我就不明白了,金老将军这是一定要让慎郡王等人断了子绝了孙才高兴吗?陛下要真依着你所说,将慎郡王及其党羽全部满门抄斩,那必然是血流成河之景。金老将军想要陛下留一个残暴之名流传后世不成?!”

……

两人唇枪舌剑地来回了好几次,泰昌帝坐着倒是听得津津有味的。

到底是老人了,说了半晌话,各自都有些吃不消,总算是暂时停了战。

泰昌帝便在这时候道:“来人,给金老将军和王叔看座,奉茶。”

两人忙谢恩,老王叔趁机道:“陛下宽仁,想必不会使因城门失火,而殃及池鱼。”

金老将军冷哼一声。

泰昌帝笑了笑,示意两人宽坐,方才出声道:“诸卿可还有其他见解?”

殿内大臣们面面相觑,都没有言语。

“既然没人出声,那想必,金老将军和王叔之话,便代表了你们大多数人的意见。”泰昌帝道:“既如此,同意老将军所说的,站到老将军身后。同意王叔所说的,站到王叔身后。”

金老将军和老王叔分坐在泰昌帝的左右手方,朝臣们本是按照官职、职务所站,泰昌帝这话一说,大殿内顿时静了静。

泰昌帝道:“与你们一盏茶的时间。”

泰昌帝起身到了后殿,刘桐犹豫一番,还是跟了上去,留下殿内一通顿起的嘈杂之声。

“皇兄……”刘桐落后泰昌帝半步,皱眉道:“皇兄此举,有什么特殊之意吗?”

泰昌帝让人上了茶,示意刘桐坐下,笑道:“哦,就是不想听他们吵闹,索性等他们吵闹完了再说。”

泰昌帝润了嗓子,问起刘桐近日在刑部的情况。

刘桐沉吟一番道:“先祖所制《大魏律》,虽然囊括几乎所有刑责,但细节之处,却还是有所疏漏。臣弟查找慎郡王等人罪行说明时,有好些找不着刑律依据。”

泰昌帝点了点头:“那你有什么想法?”

“臣弟斗胆,觉得《大魏律》虽总则、纲要皆是集大成之作,却还需将至丰满填充。若依《大魏律》,总有力有不逮的时候。”

“所以呢?”

“臣弟请旨,希望召律例科人才,编纂新《大魏律》,于原《大魏律》的基础上,将之进行修改完善。”

刘桐看向泰昌帝,犹豫道:“就怕此举……有亵渎先祖之嫌。”

泰昌帝却是笑了,搁下茶盏道:“你既有此心,便放手去做吧。”

“皇兄……”

“先祖若知你此心,定然也是心怀宽慰的。”泰昌帝伸手拍了拍刘桐的肩膀:“从古至今,皇族也好,百姓也好,从没有一成不变的。古人所说,咱们可以听,可以学,却不能墨守成规。《大魏律》制定之时与现今相隔已百年之久,适合当时之境,却不一定适合今日之景。其中的弊病,是该革除、修正、完善了。”

泰昌帝又抿了口茶,挑了挑眉道:“唔,一盏茶时候到了,走吧。”

泰昌帝重又出现在了大殿上,看着泾渭分明的两方人,还有些个站得偏远,似乎是不愿意站队的,泰昌帝将这些臣子们大致的面孔记了下来,勾唇笑道:“看来诸卿已经选好了。”

殿内顿时安静了下来,泰昌帝环顾一圈,清晰地言道:“刑部所奏,朕,准奏。”

臣子们一片哗然。

“陛下……”金老将军愕然地看向泰昌帝。

他以为泰昌帝本是希望能斩草除根的,所以才给他们一盏茶时间站位。他趁此机会,拉拢了不少臣子到己方阵营,人数上的确要比老王叔那边儿多。

可没想到,陛下一回来,就准奏了刑部所奏的处罚之法。

那陛下拿一盏茶时间给他们站位是为了什么?

陛下你这是不按套路出牌啊!

泰昌帝自然不会去关心臣子们心里这会儿都在想什么,他从御座上站了起来,低沉却清晰地道:“刑部审案,依律进行,尔等非涉案人,有何资格决定案犯伏法之刑?国法大于天,朕希望诸卿都能记住这一点,莫要以为凭己身力量,就可凌驾于国法、律法之上。”

大臣们心下恻然,顿时都低首道:“臣等遵旨。”

泰昌帝也不再多提慎郡王谋逆之事,也不管阶下两方泾渭分明的朝臣,只以下一本奏说事。

刘桐站在殿上,心里微微意动。

早朝后,他回了郡王府,将今日泰昌帝“儿戏”地让大臣们站位之事,还有让他重修《大魏律》之事都说给了常润之听。

常润之思索一番后道:“看来陛下真的希望能以国法治国了。”

刘桐点头,慨叹道:“想起父皇还在时,甭管出了什么事,只要父皇心里有偏向,犯了错犯了罪的人,都有可能得到重惩或轻罚。比起皇兄来,说句大不敬的话,父皇的确不及其万分之一。”

常润之笑了笑,问刘桐:“你希望陛下这样治国吗?”

刘桐便也笑道:“我若是个守法之人,自然希望皇兄如此治国了。有功则赏,有过则罚,不偏不倚……但若真以《大魏律》治国,那《大魏律》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

刘桐顿了顿,心中为泰昌帝将这般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而激动兴奋的同时,却也同样心有忐忑。

第三百二十八章 流言

刘桐活到现在,也算是人生坎坷。早年被皇父无视,长大了又经受了婚姻之苦,后来娶妻生子,在朝堂上也有了些许建树,没想到却又遭逢大难,被关进了幽禁所,直到现在,苦尽甘来,成为新帝最为信任的兄弟。

泰昌帝要做一个名垂史册的明君,明君周围,必然也有与其同样盛名传承的一干名臣。

刘桐若真能编纂一部大魏|新律,哪怕他这辈子就做这么一件事儿,都足以让他在后世史学上,享有盛誉了。

这样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如今被他握在手里,刘桐如何能不忐忑?

常润之莞尔道:“这样挺好的,不要着急,一步一步来。”

刘桐搓着手,道:“先得广发征集帖,寻求律科人才。编纂新大魏律的事儿可是个苦差事。不过……”

刘桐为难道:“这方面的人才,估计不会太多。哪怕是刑部官员,想必也没几个熟读大魏刑律的,之前断案,从人情出发而断的情况不少。”

“从人情出发?”

“没错。”刘桐道:“比如说某桩案子涉及到了权贵,权贵人家打声招呼,断案判词便写得轻巧些。而有的案子,若是影响颇大,又不涉及什么太多的关系,那从重判,也是有可能的。这些断案,几乎没有按照律令上所写的来。”

常润之点点头,道:“这样啊……那以后就得规范起来了,判词要点明是出自哪条律令,不得模糊其词。”

常润之笑道:“想想,这的确是有些不好办的。归结到刑部的案子,倒是可以让人盯着,可大魏幅员辽阔,其他属地上,官员断案,恐怕不会这般周详,多得是徇私枉法、姑息养奸的案子吧。”

“是啊。”刘桐喟叹一声,只觉得自己任重而道远。

常润之轻轻笑道:“没有关系,便是政令的推行,也得有个长远的过程。陛下的推恩令不也还磕磕碰碰的吗?何况律法即便撰写好了,也得需要时间推广才是。你现在连新律都还没有开始编纂工作呢,何必就忧虑今后的事儿。目前能做到哪一步,就先做到哪一步吧。”

刘桐默默点头。

新年一过,慎郡王等人背后的党羽,也开始被泰昌帝一一剪除、分化。直接参与了谋逆之案的,抄家、下狱不在话下,没有直接参与的,也多有被贬官、调职。

于是,又一批需要处死的名单,放到了泰昌帝的桌案上。这其中,还有一些民间江湖人士。

泰昌帝拿着这份名单,笑了笑道:“咱们大魏,到底还是人才济济啊。只不过,人才走错了道儿。”

刘桐沉吟道:“按律,这些江湖人知晓慎郡王谋逆,却仍旧为其做事的,也逃不过一个死字。只是,一时间杀那么多平民百姓,臣弟唯恐民间有所非议。”

“依律办事,何需怕人非议。”泰昌帝无所谓地道:“朕就是要让朝臣百姓们知道,不管你什么身份地位,触犯国法,就逃不了国法制裁。等这个理念深入人心,所有人犯罪犯法之时,就不得不掂量一二……”

泰昌帝轻轻敲击桌案,问刘桐道:“除此之外,民间可还有什么流言传言?”

刘桐迟疑片刻,方才道:“倒也还有,市井坊间有些传言,说皇兄想借着这次机会,清理门户,必定会暗中对慎郡王等人家眷下手。”

“哦?”

泰昌帝好笑道:“这又是从何传来的?”

“应当是慎郡王死忠散布的消息。”刘桐道:“慎郡王好歹也监国过一段时间,手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