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继妻-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会让人惦记上?”常润之反问刘桐:“歌舞司里的乐师、舞姬、歌姬,从不会让平民百姓得看。而如果有只供平民百姓娱乐的这么一支歌舞队,也算不上是抢歌舞司的生意吧?供求方本就不一样啊。”

常润之这话说得有些超前,刘桐缓了缓才明白过来,不由道:“你这法子听着倒是新颖,但真正要办起来,可比组建商队要复杂困难多了。”

常润之笑道:“我倒是觉得比组建商队简单,不过是需要他们多排练些舞蹈动作,多创作些脍炙人口的歌曲罢了。”

刘桐皱眉:“哪儿来这样编舞、颂歌的人才?”

“先将歌舞队组建起来,人才自然会有的。”常润之道:“哪怕暂时没有,就靠着已有的舞蹈动作和民间流唱的乐曲,也能先度过最开始这一段时间了。毕竟百姓们从没有见过这样由西域人组成的戏班子啊。”

常润之也只是提个建议,真正要把想法付诸实践的还是刘桐。

所以刘桐听了常润之的话,也不由认真地斟酌起来这两个想法的可行性。

见他思索得认真,常润之也不去打扰他,兀自整理着熏炉上烘烤着的小衣。

刘桐既然回来了,虽是在大年里,常润之也乐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留在府里陪着刘桐。

自然而然的,也每日都能和瑞王说上一两句话。

常润之一直记着瑞王在《闲庭幽回录》里的那些批注,每每听到瑞王和刘桐谈及朝局,总忍不住侧目,悄声聆听。

看得越多,听得越多,常润之便越觉得瑞王举手投足之间显露出来的敏锐和智慧,比起太子来,要高许多。

而瑞王有时提及一些朝廷存在的问题和某些地方百姓仍有的忧患,总露出皱眉揪心之态,那种胸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表情,让常润之敬佩的同时,也忍不住想,若有朝一日,瑞王能成为皇帝,那他多半是会青史留名的一代明君吧。

这些想法,常润之将之牢牢按在心底,一个人都不敢说。

哪怕是刘桐。

瑞王在九皇子府里待了四五日,元武帝那边方才来人通知他,说他可以现身了。

瑞王得到消息后,静默了好久。

刘桐忍不住道:“五哥在想什么?”

常润之也在一边,闻言看向瑞王。

瑞王转过身来,缓缓笑了笑,轻声道:“我在想,宇文家派杀手刺杀我的事,父皇可查清楚了。”

刘桐皱了皱眉:“刺杀皇子,这罪可大了。查明实证,宇文氏怕是要被抄家灭族了吧。”

“不会。”

瑞王轻轻摇头,道:“父皇执政温和,据说早年间还颇为强势,后来渐渐收敛锋芒,如今行事越发求稳,不愿激进。兖州三族与高句丽往来频繁,齐、鲁两家又和太子、祝王有所牵连,如今再加一个宇文氏……哪怕父皇查知是宇文家派人前来刺杀我,罪证确凿,想必在处置宇文氏一事上,也会多加斟酌,生怕牵一发而动全身。”

瑞王分析起元武帝的心理来,可谓是头头是道。

都说帝心难测,可在瑞王面前,元武帝的思维方式却显而易见的简单。

在揣测人心上,瑞王可说是其中翘楚。

常润之微微抿唇,听刘桐说道:“兖州出了那么大的事,那三大族怕是都保不住了。父皇若是有点儿魄力,就应该借着那同知庞良被刺伤的事,将整个兖州彻底整治一番,把三大族都给起了。”

刘桐捏着拳,话说得掷地有声,可瞧着他表情却知道,他对自己这样的假设也是不抱任何希望的。

瑞王便笑了笑,摩挲着茶盏道:“兖州之事基本明朗,如何处置,已不是我们能说得上话的了。如今我只是好奇,宇文家与我有何仇,为何会派人刺杀于我。”

“兖州这事儿父皇总要给出个结果出来,到时候五哥自然会知道。”刘桐想了想,道:“父皇总要给五哥一个交代才对。”

瑞王沉默了会儿,也不知道他想了什么。

“父皇既然让人传达了这个消息,那我也就不好在你们府里久留了。”瑞王看向刘桐和常润之,笑了笑道:“多谢这段时间九弟和九弟妹的收留。”

“五哥说哪儿话。”刘桐摆了摆手,道:“那我让人通知五嫂,让五嫂来接你回去?”

“嗯。”瑞王点点头,想起常沐之,不由笑了笑:“她得到消息,必定立马就赶来这儿。”

果然被瑞王猜中了,常沐之得到了九皇子府的人的传信,当即便带着人亲自来了九皇子府。

见到瑞王,常沐之立时便红了眼眶。

“哭什么?”瑞王无奈地伸手拉过她,道:“当着小九和你妹子的面儿呢。”

常沐之拿锦帕按了按眼睛,轻声问瑞王:“这段日子你去哪儿了,没个音信,让人多担心……”

“一言难尽,回去再和你细说。”

瑞王安抚了常沐之两句,便和刘桐夫妻告辞。

送走二人,常润之顿时出了口气。

她不由道:“大姐姐其实没有瑞王想的那么脆弱,瑞王应该早点给大姐姐报个平安的。”

刘桐道:“五哥是担心,要是他没事儿的事情五嫂知道了,表现出来,会让人一些暗地关注着瑞王府的人有所警惕,倒不是刻意要让五嫂担心的。”

常润之随意点了点头,又好笑道:“那我知道瑞王安好的事儿啊,你就不怕我表现出来什么?”

刘桐哈哈一笑:“你表现出什么,那都是因为我。他们关注着五哥的行踪,又不关注我的。”

常润之想想也是,便将这件事撇到一边不提。

日子很快到了正月十五这日,元宵佳节,太子府传来了喜讯。

太子妃于正月十四开始阵痛,经历了一晚的分娩之苦后,于正月十五午时,诞下了一个男婴。

这是太子的嫡子,也是元武帝头一个嫡孙。

元武帝大喜,亲赐了名,为刘郇,独与其他皇孙不同。

这名一出,众皇子皆侧目。

第一百四十二章 开朝

元武帝的孙子们起名,都遵照着第一字景,第二字再另取的模式。比如常沐之的三个儿子,分别就叫刘景阡,刘景陌和刘景隆。

太子的几个庶子,也都是遵照这样的起名法,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

可太子妃这一胎所生的嫡子,元武帝亲自取名,去掉了第一字景,只取了个郇字。

要说字面上的寓意,刘郇这个名字倒没什么特殊之处。

可众皇子仍旧对刘郇的名字侧目。

那是因为,刘郇名字中的郇字,是几百上千年前,曾经一个诸侯国的国名。

大魏开国皇帝魏高祖在平定天下的时候,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曾经对天下人自称,他是郇国皇室后人,以此来表现自己登基为皇的正统性。

元武帝给孙子起的这个名,格外有深意。

太子妃诞下嫡皇孙,太子府自然又要热闹一番了。

嫡皇孙的百日宴虽然还早,太子府却早早的开始往外发请帖了。九皇子府自然也收到了一份。

常润之头疼地按了按额角,对刘桐道:“送什么礼物过去好呢?”

刘桐微微低着眼,良久后才道:“随便送点儿吧,太子府也不缺我们府的礼。”

常润之装作没听到刘桐话里隐含着的阴阳怪气,兀自盘算着又要去库房挑礼物了。

刘郇出生第二日,便是朝臣们销假的时候,于正月十六开朝。

上朝第一日,元武帝便将之前从瑞王这儿得到的兖州暴乱真相的实证拿了出来,同时拿出来的,还有随后查明的齐、鲁两家历年的罪状。

寺人接过陈条一一念诵着,独有的嗓音充斥在大殿上空。

足有一炷香时间,寺人方才收声退下。

“瑞王此去兖州,竟然查出了这样的实情。”元武帝站在帝座面前,目光锐利,扫视了下面一圈,言道:“齐家,欺上瞒下,倒行逆施,压榨百姓,掠卖平民;鲁家,里通外国,贿赂刑部,制造冤案,与齐家狼狈为奸。这些年来,兖州命官在当地毫无作为,更受其压迫威逼。你们倒是说说,朕该如何处置他们?”

太子腿动了动,到底没敢上前。

祝王性子急,比不得太子能忍,当即便上前道:“父皇!这事儿五弟可是查明白了?可别冤枉了好人啊!”

提到自己,瑞王便也只能站出来道:“祝王兄,兖州暴乱之事,确系臣弟查明,且有实证。至于齐、鲁两家之事,由父皇派人暗查,想来也必定不会冤枉了人。”

祝王目光恨恨,一时无法接话,只能悻悻闭了嘴。

而太子在听到瑞王说齐、鲁两家之事都是元武帝派人查的,想要上前说话的心思更是歇了。

元武帝微微眯着眼睛盯住祝王,道:“刑部之事,朕还没有同你算账,你还敢站出来替齐、鲁两家说话?”

祝王心中一凛,反射性地就撩袍跪下,一时间六神无主,结巴道:“儿臣、儿臣……”

元武帝见他这般没出息的模样,气不打一处来,厉声道:“一边儿跪着去,朕不让你说话,你就闭紧你的嘴!”

刘桐微低头站着,抬了抬眼皮看了祝王一眼,又收回视线。

太子不吭声,祝王被训斥地不敢吭声,可自有他们的发言人替他们说话。

一位朝臣出列道:“陛下,若齐、鲁两家果真做下这些事情,自然是该问罪论处的。可到底兖州此地,朝廷向来管束不周到,若骤起发难,怕是……”

立刻便有人上前附和,还将魏高祖搬了出来。

“高祖未起事时,曾得兖州三大族恩惠帮扶。大魏建朝后,高祖也默许兖州由齐、鲁、宇文三家壮大家族,是为报恩。如今齐、鲁两族后人做错事,罚自是应当,但臣以为,还是要小心谨慎、循序渐进为好,免得将之惹急,事态发展不好收场……”

“陛下,大族之中,自有害群之马、城狐社鼠之辈,臣私以为,齐、鲁两家做下此等事的,必定不会是其全族人。揪出其族中大逆不道之人即可,万不可迁怒他人,伤及无辜啊。”

“是啊,是啊……”

一时间,太子一系和祝王一派的人纷纷出言附和。

祁王按兵不动,礼王但笑不语,岑王则是似笑非笑,站姿仍旧不那么规矩。

有希望息事宁人的,自然也有主张一锅端了兖州三大族暗地统治的。

“我大魏国土,刘家天下,岂容他姓之人随意糟践?”皇室中一位老王爷听得朝臣们出言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顿时站出来怒喝道:“你们一个个拿着朝廷俸禄,办的就是和稀泥的事儿?!”

老王爷这话朝臣们可不敢认,纷纷发扬自己的口才,把老王爷直气得吹胡子瞪眼。

正直的朝臣们附和着老王爷说的话,与方才那一派人当朝辩论说理了起来。

两派人你来我往,吵得不可开交。

元武帝没有制止的意思,瑞王便悄然退了回去。

刘桐上前,在瑞王耳后轻声道:“五哥,父皇怎么只提了齐、鲁两家,那宇文家派人刺杀你的事呢?今日之前父皇可派人同你说明了?”

瑞王眉眼沉沉,轻声道:“没有。”

“没有?”刘桐顿时皱紧眉头:“那……”

“父皇若是主动提,听着便是;父皇若是不提,你也别吱声。”瑞王叮嘱了一句,静默地站着,听着朝臣们的争论。

刘桐咬了咬下唇,隐晦地朝元武帝的方向看了一眼,暗含恨意。

他忍了半晌,拳头攥在手里,修剪平整的指甲几乎都能嵌到掌心的肉里。

但他还是没忍住。

要是有个万一,这会儿他五哥可就死在兖州那地儿了!哪怕最后有惊无险,父皇又怎么还能是这样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刘桐心中的怒气直往上冲,大殿之上朝臣们此起彼伏的争论声嘈杂得更让他情绪暴躁。

“父皇!”

刘桐忽然出列,大踏步朝前走了两步,眼中竟绽出些许血丝,整个人的表情尤为可怖。

他这一声突如其来,瑞王并没有预料到,大殿上的其他人也都被吓了一跳,一时间,大殿内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寂静。

刘桐提了口气正要开口,身体却冷不丁一晃。

瑞王伸手抓了他手腕往回一拉,目光凌厉地看向了他,眼中的诧异犹存,还有一闪而过的焦虑。

第一百四十三章 廷辩

这样的近乎急迫的神情,刘桐几乎从未在瑞王的脸上看到过。

他的五哥,一向淡定从容,从不会有惊慌失措的时候。

然而今日却因为他……

刘桐心里微酸,嘴里却发苦。

兄弟二十年,他知道五哥这个举动是什么意思。

五哥不让他开口。

可他已经忍无可忍了啊!

刘桐咬了牙关,瑞王见他没有出声,松了口气,转而对上首的元武帝拱手道:“父皇,齐、鲁两家罪行昭昭,罪证确凿,理当问罪。儿臣认为,为此争吵,并无必要。大魏开国便制定《大魏律》,逐年修改完善,到如今,上至皇族权贵,下至百姓平民,凡犯事者,都应依大魏律例,该如何判,便如何判,该如何罚,便如何罚。”

说到规矩这样的事上,礼王不得不站出来附和道:“父皇,儿臣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