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停车暂借问-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因是跪坐的姿势,膝头的痛又在作祟。
    母亲终日缠绵病榻,绝少出门,因此篦子上的棉花不怎么见黑,只是头发又干
又脆,一篦下去掉得满床都是。宁静马上收了手劲儿,仅让篦子在母亲发上轻轻滑,
轻轻滑。
    “你以后没事儿就别常来吧!”母亲道。
    “我不怕传染。”
    母亲不再言语,幽幽叹一口气。
    李茵蓉嫁到赵家也有三十年了。当初凭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肩花桥把她
从李家铺子抬到三家子,从此是生做赵家妇,死做赵家鬼了。可是赵云涛受的是洋
教育,崇尚自由恋爱。加上李茵蓉愣愣板板,无一点少女娇媚之处,赵云涛更为不
喜,新媳妇过门不久,他便远赴上海复旦大学攻读了。夫妻一别十二年。待赵云涛
回来,李茵蓉已三十冒头,这才有了宁静。多年后,赵云涛在外面养了小公馆,多
了一个家,经常彻夜不归。三年前茵蓉得了肺病,云涛嫌病人琐务繁多,抓住机会,
叫茵蓉搬到西厢,然后把玉芝接回来当姨奶奶,还带着八岁的小儿子赵言善。理由
是病人不宜劳神,暂由玉芝当家。可是当家权一旦落入他人手,又哪里能追得回来
呢?玉芝既入了赵家门,又哪里能再走出去呢?茵蓉生性容忍,懒得争这闲气,干
脆退隐起来。
    比起家底,玉芝自是及不上茵蓉是大户人家出身,可是她跟一般姨奶奶一样,
多上两分姿色伶俐。当初委曲求全,也是盼这一天,踏入赵家门,就什么都好办了。
天下姨奶奶,哪个不是看钱财份上的?不过现在她倒不急;茵蓉看来命不长久,宁
静迟早得出嫁,况且三千宠爱在一身。
    茵蓉倒并不恨,就是怨,也只怨自已命薄而已。从嫁到赵家第一天起,她就立
定主意守它一辈子的。如今只有宁静给她做伴儿,两人相对有时也无话可说,她会
讲些童年的生活,私塾念书的情形,教宁静几首诗词,让宁静唱歌给她听。唱去了
年轻,唱来了苍老。日子似尽还续。
    今天是宁静相亲的日子。
    宁静相亲,是姨奶奶暗中捅咕的,托娘家人保的媒。虽说不急,有宁静这口舌
利巧、不买她帐的在,终是碍事。早早把宁静打发走了,也好一劳永逸。
    宁静肚里雪亮,可还是开开心心装扮起来。遇上合适的,她未尝不想嫁。这个
家她是待够了,除了母亲,没有什么可眷恋的。然而怎么样方是合适呢?英俊?有
钱?她一面换衣服一面胡乱想着,穿的是一件桃色碎花对开短衫,仍旧系黑直裙。
外面风动树梢,宁静搘起窗户,低低哼着歌,对镜编辫子,心时还是乱乱的,手势
不稳头发松了,只得重新再来,偏偏赵言善在窗外鬼头鬼脑地往里张望,她迎上前,
小善兴奋地道:“姐,锁柱子家的梨花开了,喊我们去瞧。可以砍一枝回来呢!”
    虽则同父异母,两姊弟却处得不惜。他知道她顶爱梨花。她盘算着,客人晌午
才来,可以玩一早上,念头一动,不禁玩心大起,收拾收拾,便急急忙忙走了。
    晌午时分,客人如约到来,赵云涛陪他客厅里聊天。玉芝急得只是搓手在一旁
团团转,红漆大门依然久久无动静。
    终于,大门处进来一株白梨花,就像桃花那样一大株,阳光下飞飞泛泛,仿佛
一棵火树银花在那儿斥斥错错烧着。愈烧愈盛,愈烧愈近,葱绿叶中透点桃红,是
宁静的花衬衫,也在斥斥错  错烧着。到了半路,梨花移到小善肩上,宁静两颊红
赧赧地碎步过来,仿佛梨花还没有烧完,还在她腮上灼灼地烧。
    玉芝因笑道:“哎哟!小静哪儿去了,' 笳' 早来了,等你老半天,来来!我
给你介绍一下。这是郭恒先生……哪,这是俺们小静。”
    宁静利利瞪她一眼,不做声,转即看那郭恒。是副朴素老实相,听说家里开当
铺的,他帮着,没读过什么书,有两个钱儿就是了。二十好几了吧。宁静想。
    她打对面坐了,赵云涛宠宠地问:“干啥去了,玩得乌里嘛叉的回来?”
    “看梨花嘛!原先打量着早回来,锁柱子妈又弄馄饨俺们吃,不吃馋的上。”
赵云涛哈哈笑起来,宁静也笑了。
    保媒的大娘笑道:“姑娘装袋烟吧!”
    玉芝也帮腔:“是呀!装袋烟吧!意思意思。”
    宁静噘着嘴不肯,与她父亲说。她知道父亲新派,不讲究这些老套旧俗。
    赵云涛果然拍拍她道;“好,好,免了吧!免了吧!”他不怎么看得上这姓郭
的。
    玉芝碰了一个钉子,有点不甘,又撺掇两人出去吃顿饭。宁静倒爽快,站起来
就走。下馆子自然男的请客,她就敲他一杠。
    两人逛着最旺的中街,宁静习惯地把辫子卷着玩,循着方砖子走,一步踩一格,
一步踩一格。
    郭恒长得高,高得过分,以致肩胛向前伛着。腿长长的,怎么慢还在宁静前头。
    宁静说:“你真高,像我家的衣帽架。”
    他中指顶顶鼻梁上的眼镜框,有点茫然地望着她笑了笑,疏疏的齿缝尽汲着唾
沫。对于这女孩,他有一份莫名的爱慕,然而总觉得很远,终是无法近得。
    两人在“独一处”吃着酱肘子肉。宁静吃东西的节奏极好,不太快也不太慢。
东北男孩多半是快的,不过此刻郭恒很收敛。
    他道:“赵小姐平日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宁静眼珠斜一斜,道:“跟你一样,做买卖!”
    “哦!”郭恒显然很惊愕。她父亲明明是地主。
    “嗯,做买卖。”她点点头,肯定地,再加以解释:“我是专相亲的,每相一
个,阿姨付我两分钱,已经攒了好几十分了。”
    郭恒决定不了该如何反应,干干地道:“你真会说笑。”最后是埋首吃东西,
战战兢兢地夹粉皮,因怕醋汁酱油四下乱溅,头俯得低低的,整个分头搁在宁静面
前,刷白的一条分界线,白得青,像反差极强的照片上的黑白影像,给人一种戏谑
的生硬的感觉。
    出来时春风习习,吹得“独一处”门前的幌子舞姿热烈。幌子是纸做的一个圆
环,下面许许多多半寸宽的纸穗子,在风里牵扯个没完,牵扯中拂过一个绯衣女子。
本来宁静也不会注意到,是因为她穿的衣服:浅红的时兴洋衫,圆领、束腰,同色
薄绸西装外套,又宽边戴花小圆帽。上下唇各涂一小截儿二红(口红),是洋派的
一点稚嫩的喜悦。再看她身旁的男孩,却是那天躲警报……宁静不禁一怔。那男孩
亦觉察她了。大概飞舞的纸穗子把她的脸挡着点,男孩变个角度看,是她了,是她
了,那神情说,但也没怎的。宁静朝反方面走,再回头里孩已经远了,西装衣角和
纸穗一样,翩翩甚欢。
    交了八月,香瓜都纷纷上市。有羊角蜜、虎皮脆、芝麻酥、顶心白、三白、红
籽白瓤、喇嘛黄、谢花甜,由走火车的从抚顺乡下或市郊运来。
    宁静有吃瓜癖,逢香瓜节候总撑得饭都不吃。这天她约了张尔珍去看周蔷,也
是买两个羊角蜜,她最爱的。两人又跑到中街稻香村,合买一个果子匣,宁静另买
一大包葱花缸炉,这才到周蔷家。看得张尔珍牙痒痒的。
    宁静与周蔷是小学起一淘玩大的,要好得亲姊妹般。周蔷怀孕后,宁静几次三
番去看她,几次三番捎东西。第一次还打家里偷一袋白米。这时已是一九四四年,
日本人强增“出荷”数量,一般下等人家不用说白米,连高粱米亦不易求,便普遍
吃起日本人发明的橡子面,委实难以下咽。宁静这等大户人家,在乡下置有大亩田,
不怎么受影响。但米梁必经两道关卡辛苦运来,颇不易  为,这样平白偷去一袋,
让家人知道了,不免麻烦。因此只偷过一次。
    周蔷家是大杂院,小弄堂拐出去,便是一片红砖平房杂杂沓沓。两人来熟了,
径自进去,窗口里看见周蔷与她婆婆在劈包米。周蔷很纤瘦,留一头黑黑直直的短
发,仰脖子劈包米时柔柔披泻下来。她朝宁静笑笑,阳光里真是灿烂。
    周蔷家的格局,院子和房子没有直通的门,院子出来得从正门进,所以周蔷进
来时,倒像才到,宁静觉得新鲜,拉着她卿卿咕咕,拉着她直讲话。
    周蔷看见她们带来的大包小包,道:“呀!够呛,又是大包小包的,也不怕折
腾的上,下回再不空手来,要不许你来串门子了。”
    “周蔷你休想!”张尔珍插嘴说:“小静是喜欢的为他倾家荡产,不喜欢的要
他倾家荡产。”
    三人皆笑起来。
    周蔷穿松松挺挺的宝蓝阴丹士林布旗袍,微隆的肚子看不出来,宁静硬要看,
抢着把旗袍抿在她腹上,果然露出圆圆的肚子,两人指指点点又笑做一堆。
    周蔷道:“我给你们掰香瓜吃。”
    宁静道:“咱们不吃,给你和小宋的。”小宋是周蔷的朝鲜丈夫,邮局里做事,
上班去了。
    周蔷笑道:“他呀,他才不吃呢!”便拿一个大的,拇食二指弹一弹,说:
“什么破玩儿,登老硬,谁挑的?你挑的?还是尔珍?要我买都是桃小的,买不好
省得个个都大傻瓜。”
    宁静两手按着桌沿,单单左腿用劲儿,右脚尖点在左腿后摇呀摇,鬼鬼地朝她
笑。
    周蔷瞪瞪她道:“又有啥点子?贼坏!”
    宁静摆摆脑袋学道:“他呀!他才不吃呢!”
    周蔷皱起鼻子道:“你缺德你!”又笑又气地追打她。宁静轻巧地避着,一手
抄起那比较小的香瓜,塞给周蔷道:“哪!这准是面瓜,错不了,一定挺面挺面的。”
    周蔷用手把香瓜抹(读妈)挲抹挲,用指甲割一圈划破瓜皮,两手一捏,把瓜
掰开,然后甩得甩得,甩掉那瓤儿,给宁静一块,转头却不见尔珍,原来她自个儿
跑到院子里帮着劈包米去了。
    三人中午去吃龙须面,宁静爱辣,浇得一碗红彤彤的。她跟周蔷在一起,周蔷
是老大,她是老么,没有别人。周蔷没她任性,反而多和尔珍聊。宁静也开心,在
一旁看着。周蔷有深深长长的眼睛,吃面时眼睫毛覆下来,仿佛两眼上各有一勾月
牙儿,宁静尽想看看她碗里有没有月影。还没看,她倒抬起眼来成了下弦月。
    赵家发源自抚顺县的三家子… 一条从三户人家繁衍开来的村庄,在当地是响噹
噹的豪门富户大地主,拥有无数田产山畴,而且世代书香,前清还出过举人进士什
么的,传到这一代虽有些没落的迹象,仍然财雄势大,名气不衰不过不一定都是
美名罢了。
    赵家行大轮排,当家的几个并非亲兄弟,前是以堂兄弟论长幼。堂兄弟中年纪
最长的便是老大,次则老二,如此类推,一直排到第八,都已自立门户。此中最不
长进的要算老大,吃喝嫖赌抽大烟,样样来得,无一不精。功能创业的,该推老三,
培植了大量的落叶松人造林,与日本人做买卖。虽则是发国难财,为人所不齿,但
他有相当的商业头脑,却是无有异议的。三家子附近一带山头,只要看见一片墨青
参天黑松,便是赵老三的无疑了。至于老五赵云涛,倒是个守业的人材,又秉性忠
厚,善待佃农,亲和乡里,有求帮的都热心济助;因此提到赵老五,没有不翘起大
拇指道声好的。可是吃香的喝辣的生活过惯了,不免养成隋性,荒废事业。
    话说东北,位处边疆,地属塞外,自古屡受夷狄之患;及至现代,由于物产丰
盛,又遭别国觊觎,可谓饱经祸劫。军阀时期,出了一个张作霖,一度叱咤风云,
所谓“官话”,就指的是东北话。东北兵到了南方,完全出入自如,“妈拉巴子是
车票,后脑勺子是护照”,乃当时俗谚。只为这个缘故,虽然如今臣服于人,一般
人还是有点好逞当年勇的英雄气概,比如现成的赵云涛,为了防红胡子,三家子家
里养了二三十个炮手,全是扛真枪佩利刀的,先别管有效没效,就是那排场,也没
有几个及得上。
    炮手头儿老范今天特别忙,因为赵老五一家这两天就要回乡,不巧管家的身上
不好,他便越俎代庖替着张罗,四下巡察,该嘱咐的嘱咐,该交代的交代。
    三家子那边正忙得如火如荼,宁静这边倒没什么变动,各人简单地收拾几件衣
裳,便往南站坐火车直赴抚顺营盘。他们回乡过秋冬,已成惯例。中秋节前去,元
宵节后返,茵蓉仍然留在奉天养病,由永庆嫂照顾。
    到达营盘,早有家中老伙(读货)儿生福驾着四挂大马车前来迎接,老范也来
帮着提行李。赵云涛玉芝坐上车,宁静小善坐另外一辆雇来的,二黑子傍着生福坐,
便马蹄得得得回三家子去了。
    秋风既起,河南篷两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