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称颂周恩来有“政治远见”。宋美龄由此更坚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心,22日,
宋美龄偕同宋子文、端纳、蒋鼎文、戴笠等人来到西安。当时蒋介石对张、杨二人
的行为仍有强烈抵触情绪,经宋美龄、宋子文等传达南京方面的局势,蒋介石也认
识了何应钦、汪精卫等人的险恶,12月24日,蒋介石同意与张、杨还有周恩来谈判,
被迫接受了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担保内战不再发生等条件。但蒋介石坚持不在
书面文件上签字,他强调的理由是,如果形成书面文件,他就将在全国失去威信,
以后的领袖就不好当了。但蒋介石再三保证:对自己的承诺决不食言。
周恩来向蒋介石指示,中共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对蒋以德报怨,不仅不主张
杀他,只要他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还是主张放他。周恩来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
形势是不抗日无以报国,非团结无以救国,坚持内战,自速其亡,只有放弃“攘外
必先安内”的反动策略,一致团结对外御侮,才是唯一出路。在周恩来同蒋介石谈
话时,宋美龄及宋子文还对周恩来表示了由衷的敬佩和感谢。蒋介石遂以“领袖人
格”担保,表示回南京后即执行谈判协议。至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进程实现了
关键的一步。
当时,虽然蒋介石口头上同意了执行谈判协议,但由于他没有签字,中央军也
还没有撤至潼关以东,因此,在西安的许多爱国将领不同意就这样放蒋介石回南京。
宋氏兄妹每天处于焦虑与疑惧中,唯恐变生意外。于是,宋美龄和宋子文一方面频
繁往来于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将领们中间,多方做解释工作,另一方面要蒋介石派蒋
鼎文持他的手令,命令双方的军队自潼关各向后撤1千公尺,并将西安谈判的进展情
况转告何应钦和孔祥熙。在抓紧以上两个方面的工作之外,宋美龄还努力做张学良
的工作,不断给他施加压力,说南京方面已有采取军事行动的心理,一旦大规模的
国军进攻开始,双方都可能毁于一役。为了维护自己与蒋介石的尊严,她责怪张学
良铸成了“大错”,同时又表示理解张学良“确为造福国家”的初衷。
因为蒋介石和宋美龄都是基督徒,所以,宋美龄一再要求张学良在圣诞节前放
蒋归宁,希望张学良以释放他们做为“圣诞礼物”。张学良深恐在放蒋这最后一步
上出什么乱子,于是在12月25日下午 3时许,在既没和周恩来打招呼、也没有同杨
虎城商量的情况下,拉着杨虎城陪同蒋介石径直去了机场,又亲自送蒋介石飞往南
京。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此和平解决。
蒋介石回到南京,当时是有那么一个所谓“举国狂欢领袖回京”的场面,陈公
博在回忆中说:
“蒋先生离陕的那夜,说张杨服从蒋先生的命令了。然而西安那夜也全城放鞭
炮,警察也一样的拍老百姓的门叫放鞭炮,说蒋先生服从张、杨的主张了。”
蒋介石为了表明自己对事变的责任,在12月29日特呈请辞去行政院院长及军事
委员会委员长职务,经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加以慰留,给假一个月藉资疗
养。
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就被交军事委员会处分。12月31日,军委会军法会审,
判处张学良徒刑10年,剥夺公民权5年。4天之后,即1937年1月4日,又命令特赦,
交军委会严加管束,说这次特赦是应蒋介石的请求,这一场“审张”、“赦张”又
“管束”的丑剧,实际上是给蒋介石一个体面的下台阶。由于张学良的轻信,加上
他只想到表明自己是出乎公心,并非私仇,也有那么一点江湖义气,就送蒋介石回
南京,从此便失去自由。杨虎城被逼于1937年6月辞职,遣送欧洲考察。到抗日战争
爆发后,杨认为蒋介石可能会履行诺言,便不顾个人安危,于1937年11月毅然携眷
回国。杨回国后,便被拘禁,直至1949年9月,蒋介石在逃离大陆前,密令毛人风将
其杀害。
对“西安事变”,蒋介石是很痛心的,他认为:
“此次事变,为我国民革命过程中一大顿挫。八年剿共之功,预计将于二星期
(至多一个月)可竟全功者,几乎唤于一旦。而西北国防交通、经济建设,竭国家
社会数年之心力,经营敷设,粗有规模;经此变乱,损失难计。欲使地方秩序、经
济信用恢复旧观,又决非咄嗟可办。质言之:“建设进程,至少要后退三年。可痛
至此!”
西安事变也是对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关系的一次严重考验。尤其是宋美龄在关键
时刻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并甘冒风险,亲赴西安,面会张、杨稳定局面,终于化
险为夷,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这其中,固然是中共中央及张、杨等人抗日救
国的决心和远见起了关键的作用,但是,宋美龄在事变发生后所表现出来的勇气、
意志以及为解决事变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都是应该肯定的。宋庆龄女士在此后说过一
句话:“蒋宋之间,开始并没有爱情,但是我认为现在有爱情了。美龄真诚地爱蒋,
蒋也真诚地爱她。”这个评论是比较客观的,公正的。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于1937年1月2日由南京乘飞机去奉化老家溪
口静加治疗。“居溪口一月寓慈庵”。2月2日,蒋介石由溪口到杭州受X光的检查,
以疗治他在西安事变中越墙时所受的背上的跌伤。9日他赶赴上海,就某骨科专家用
夹骨的疗法,以医治他的脊骨。12日他飞往南京,筹备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
在这段期间,蒋介石对“剿共”和抗日问题上的态度已有显著变化。1937年1月,国
民党军队已中止了“剿匪”,撤销设在西安的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另设军事委
员会西北行营,任命顾祝同为行营主任。l月31日,顾祝同直接打电话向蒋介石报告
了“周恩来要求派代表来,其意在协商共军接受政府收编事宜”。蒋介石回答说:
“在政府立场,姑且每月支付二、三十万元的军费,由杨虎城间接颁发;共军番号
暂时照旧,其驻军地点及收编事宜,视情况再作商量。”但是“反共”这一点.;
蒋介石始终没有放弃。他在2月8日给顾祝同关于征求共产党的同意的指示中说:
“最要注意之一点,不在形式之统一,而在精神实质上统一;一国之中,决不能有
性质与精神不同之军队。简言之,要其共同实行三民主义,不作赤化宣传工作。若
在此点同意,则其他当易商量。如彼与兄面谈,可以此言直接相告。盖以总理与越
飞共同声明中,越飞已承认中国不能施行共产主义,而赞成三民主义也。”这个时
候,蒋介石的态度最集中地反映在他2月5日的日记上,在这一天的日记中,他说当
时五项方针:“一、对内避免内战。然一遇内乱,即不放弃勘乱安内之责。二、政
治、军事仍应渐进,由近及远,预定3年至5年内为统一时间。三、不说排日,而说
抗战。四、加强军队之训练。五、分省物色品行方正之人才。”
蒋介石口口声声要“物色品行方正之人才”,而他自己就算不上是个“品行方
正”的人。他表面上答应“今后决不剿共”,背地里却又指示属下“一国之中,决
不能有性质与精神不同之军队”,他“特赦”了张学良,却又将其“看管”起来,
而且一“看管”就是几十年之久,蒋至死也没解除。
1937年2月,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开始,中共方面的谈判代表是周恩来。正式谈
判之前,中国共产党于2月10日致电即将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
共合作抗日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五项要求是:一、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
一致对外;二、保证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三、召集各党各
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四、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一切
准备工作;五、改善人民生活。如果国民党“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中国共产
党“为着表示团结御侮之诚意”,作出以下四项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
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
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三、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施
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之共同纲领。
这四项保证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为取得国内和平、实现驱逐日寇出中国
这一任务而采取的重大让步。这种让步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充分显示出中国共
产党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局部权益的博大胸怀。这个让步,目的是取
消两个政权的对立,以便于加速实现对日作战,加速形成一致对外的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在作出重大让步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又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也即:中国共产
党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保持绝对的领导权。这一原则,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存亡,当
然是绝对不可轻言让步的。中共中央的电报发出后,立即受到全国各界民众的热烈
拥护。当时,连国民党内的许多党员和一部分上层人士也对此表示理解和欢迎。
2月15日,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讨论国共关系和对日关系问题。会上,国
民党同民主派和以江精卫为首的亲日派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宋庆龄、何香凝、冯
玉祥等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汪精卫则提
出坚持“剿共”的政治决议案。
经过斗争,于2月21日通过了一个“根绝赤祸案”。这个决议案中,国民党虽然
没有确定坚定的抗日方针,但其对内外政策都作了一些改变。在对内政策上,基本
上确定了停止内战和国共合作的原则,表示要扩大民主,修改选举法。蒋介石还发
表了关于言论及出版的自由、集中人才、释放政治犯的声明。在对外政策上,蒋介
石表示“如果让步超出了限度,只有出于抗战之一途。”这是国民党第一次提出
“抗战”这个词,比起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所说的“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
牲”是前进了一步。这次会议是蒋介石由内战独裁和对日不抵抗政策,向着和平民
主和抗日的方向转化的开始。至此,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初步形成。
国民党三中全会后,周恩来于3月下旬去杭州,与蒋介石谈判。周恩来表示了共
产党愿与国民党合作的诚意,重申了关于两党合作的原则立场,向蒋介石提出了十
一项书面要求和六项口头声明。蒋介石则竭立回避应解决的具体问题,只表示原则
上同意国共合作。他提出不要提国共合作,只提共产党与他合作;要求共产党拿出
一个与他永远合作的办法;并示意可以把共产党合并于国民党。他说,这个问题解
决了,其他问题都好办。周恩来明确表示,国共两党合作到底的最好办法是制定一
个共同纲领,作为双方行动的准则。蒋介石让周恩来起草这个纲领。周恩来遂返回
延安,起草共同纲领,并与蒋介石约定在庐山商谈。
国共两党合作问题虽然没有具体达成协议,但内战是可以停止了。因此,中共
中央于4月15日发表了《告全党同志书》,明确指出“全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停止
内战’的目的已经实现了,中国革命新时期的第一阶段,基本上已经结束,今后发
展阶段的任务是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权利,实现对日抗战。”
6月4日,周恩来到庐山与国民党会商国民大会代表问题。并在宋子文、宋美龄、
张冲参加下,与蒋介石谈判。蒋介石根本不提共同纲领问题,而是提出:一,两党
合作的形式问题。由他指定国民党干部若干人,共产党提出同等数量干部,共同组
成一个国民革命同盟会,他任主席,有最后决定权;两党一切对外行动与宣传,统
由同盟会讨论决定,然后执行。共同纲领亦由同盟会讨论;若同盟会工作顺利,将
来可视情况,扩大为国共两党分子合组之党,并与第三国际发生关系,代替共产党
的关系。二、军队问题。由共产党根据以前关于国共合作的声明,先发表对外宣言,
然后南京政府发表三个师的番号,并委任师长。三个师仍照十二个团编制,人数可
容纳四万五千人。在三个师之上设政治训练处,负责部队指挥。朱德、毛泽东离开
红军出国留洋。南方各游击区由共产党派人联络,经国民党调查后,对部队进行编
遣。原领导人离开部队。三、陕甘宁边区问题。蒋介石坚持由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