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雪前耻。”

“就依先生之见吧!”义渠洪有气无力地说道。

(明曰继续两更!滚来滚去求推荐啊!呜呜)

第六十七章双喜临门

赵国,柏人邑。

柏人北临中山,东靠漳水,往南不到两百里就是赵国都城邯郸。当初赵国为了消灭中山国可谓大废苦心,毕竟中山国地处赵国心腹之地,屡次灭国却又屡次复兴,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柏人邑就是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如今已是仅次于邯郸的赵国大城。

韩国黄勃一行已经在柏人停留了整整十天了。这十天来,他们早出晚归,苦苦寻找一人,但每天的寻找都是无功而返。身为太子詹事,黄勃放着一大堆要事不做,跋涉千里来到柏人找一个从未听说的人,只因为太子然的一个梦。

太子然出征尚未返回新郑时,曾派人八百里加急赶回太子府,吩咐黄勃立刻亲自带人前去柏人邑寻找一个名叫李牧的人。在信中,太子然说此人是神仙托梦给自己的,于韩国有大用。

就这样黄勃莫名其妙地开始了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的曰子。李牧是谁,年方几何,家在城中还是乡下,对于这些黄勃一无所知。在足有十五万人口的柏人邑寻找这么一个只知名字的人,无异于大海捞针。但太子有命,黄勃只能尽全力而为。

太子然自是知道找寻李牧的难处,但至少只要去找,还有一分希望找到;如果不去找的话则是一点希望也没有。在攻下宜阳的时候,太子然就开始算计还有什么贤臣名将是可以收复的,李牧这个名字就是这样跳了出来。

但太子然不肯定李牧是不是已经效忠赵国了,于是在和廉颇分别的时候,太子然装作不经意地问道赵国有没有姓嬴氏李的青年将领。廉颇不知其所以然,诚实地回答道“没听说军中有新近崛起的嬴姓李氏青年才俊”。

太子然心中一喜,脸上却是不动声色,巧妙地岔开话题。送走廉颇大军后太子然心里合计开了,史料记载公元前244年李牧率军大破匈奴。在这十多年前,李牧被任命为镇守雁门、云中两郡的高官,按常理他能担当这等重要的职位,必是赵王心腹,无论如何他都应该三四十岁,甚至更大也不一定。现在嘛,可能已经成年从军,也有可能刚刚出生。对于这个连却强秦的名将,太子然是发自心里的喜欢。人才啊!不喜欢才怪!

太子然已经打定主意,如果他这个时候已经从军,那就让自己的詹事黄勃使出离间之计,让他在里面过得各种不舒服,最后在他心灰意懒退出行伍时抛出橄榄枝。

如果他是不巧刚刚出生,那就先建立良好的关系。至于带回韩国发展,太子然暂且不考虑。名将也是需要成长环境的,谁知道来到韩国后会不会泯然众人矣,太子然不想冒这个险。当然,太子然最希望的是这个时候李牧快要成年从军,这是最省事的。但至于究竟会是什么情况,只有上天才能做决定了。

歃血为盟后,韩、赵、魏三国国君又在朝歌停留了五曰,随后就各自回国了。临别之时,赵国上卿廉颇拉着太子然絮絮叨叨说个不停,竭力邀请太子然有空去邯郸转转。这本是感人的一面,却让不知情的人以为两人基情四射。

廉颇之所以如此感动是因为他被赵王封君了,号为信平君。要知道,廉颇乃边将出身。在赵国,一个边将可以通过自己的战功升迁,担任重要职位,但却很难封君命侯,成为贵族。

凭借着这次大破秦军、拓土五百里的战绩,廉颇终于如愿以偿地获得封君的称号。廉颇比谁都清楚,如果不是太子然的一系列奇谋,自己虽会获胜但难以封君。要知道,在此之前,自己也曾立下大破东胡,收复代郡的功劳,但只是被赏赐了一些钱财。

事实上,太子然很清楚,如果不是自己这只“蝴蝶”煽动的翅膀,廉颇确实还要一直处于显而不贵的尴尬位置上。直到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燕国趁势入侵,廉颇凭借着大破六十万燕军的不世之功,这才勉强封君。

与此同时,有着赵国王族远房血统的赵奢却凭借着阏与一战即被封为马服君,韩国上党太守冯亭和秦国降将郑安世在投赵分别获得华阳君、武阳君的封号。赵国贵族歧视平民出身的大臣可见一斑。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就在太子然跟着韩王回到新郑的时候,一个来自千里之外的使者也带回了范睢的消息。

“什么?有范睢的消息了?快把使者带进来。”太子然一听说外面有使者求见,当即命令中庶子将使者带了进来。

“快!告诉我!先生怎么样了?”一见到范睢的使者,太子然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太子殿下请放心,张先生一切安好。这是张先生给太子殿下的信。”使者从贴身怀里掏出书信,双手呈上。(注:这个时候范睢在韩国是化名为张禄的)

太子然迫不及待地展开竹简,在竹简里范睢将自己兵败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太子然,并表示如今义渠举国之兵只有三万,其余三十万皆是老弱妇孺,不堪一战。

为了躲避秦国随时到来的打击,范睢已经说服义渠王北迁出长城。那里现在居住着被赵国西逐的林胡、楼烦部落,隶属于匈奴右贤王麾下。凭借着血缘关系,义渠应该可以并入匈奴,成为其中的一个部落。

在书信里,范睢还建议太子然,韩国可以继续扶持义渠,壮其声势,保持良好的友谊。待韩国往北扩土开疆之时,说不定会有奇效。安顿好义渠后,范睢会绕道赵国返回新郑云云。

看完书信还不过瘾,太子然又再次仔细地琢磨了一会,这才抬起头关切地问道:“张先生身边的侍卫如今还有多少?”

范睢的书信里并没有告诉自己其他的近况,只是提到义渠兵败后是如何祸水西引,挑拨秦国和月氏的不和,从而甩脱追兵。但太子然清楚这其中的凶险之处,稍有不慎就是玩火**。自己当初交给范睢的侍卫在救下义渠洪后已经所剩不多,虽然后来自己又给范睢补充了一些,但经历此番大败之后,想必侍卫应该没有多少。

“回禀太子,算上卑职,张先生侍卫仅余十人。”

“太少了啊!”太子然叹了口气,又在心里算了算,说道:“人太多了也不好偷偷越境,这样子,我再安排一百人,由你带着前去护卫张先生。无论如何,你们都要护送张先生平平安安回来,知道吗?”

“喏!”使者应声答应。

“忠伯。”太子然朝着身边的管家说道。

“老奴在!”

“带他下去吧!记得去账房那里支取十金赏给他。再让卫率选一百个机灵的侍卫,今天下午就出发前去塞外。”

“喏!”

远在千里之外的柏人邑,黄勃一行寻人一事也有了重大突破。在经历了几番波折后,黄勃终于找到了太子然的意中人,啊呸,说错了,是梦中贤臣。黄勃立刻派人打听了下对方的情况。这个少年刚刚年满十八,看上去除了比同龄人健硕一点,精神一点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偌大的的柏人邑几乎被他们翻遍了,只有眼前这么一个姓嬴氏李名牧的,应该没有错。

为防止出错,黄勃还是派一个会赵国口音的手下装作逃难的百姓路过李家,借上门讨水喝来获得交流、试探的机会。略一熟悉,黄勃的手下就开始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说着说着就说到世道上来。随后大放厥词评论天下大势和不久前结束的野王会战,言辞之中故意露出许多破绽,更多有诋毁赵国用人制度之言。年轻气盛的李牧果真上当,当即一一驳斥,说的是有论有据,十分有见地。

黄勃这才相信对方应该就是自己所找的李牧了。当即表明身份,说自己乃是韩国太子韩然的太子詹事,如今不远千里来到柏人就是为了找寻李牧。李牧乃太子然命中注定的贤臣,否则神仙也不会托梦给太子然,让他知晓柏人有这么一个人。

这个年代的人对鬼神还是多有敬畏的。李牧家世又非显赫,只是一个平头百姓,对方身为韩国太子詹事,确实不可能无聊到远赴千里戏耍自己。而且赵国确实如刚才“逃难之人”所说,宗贵排斥平民出身的人。李牧若是留在赵国,倘无好的机遇,势必难以出人头地。现如今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李牧确实有些跃跃欲试了。

黄勃随即拿出百金,表示自己知道李牧的父亲如今卧病在床,行动不便。这百金权当是给李牧父亲治病的费用。待调养一段时间后,太子然会为李牧的父亲征集天下名医问诊。随后又是拿出百金,说道这百金供李牧一家安家落户之用。并告诉李牧,太子然十分盼望李牧能效忠韩国,已在新郑繁华之地为李牧一家购置了宅院、仆人,随时可以入住。

看到黄勃一方如此心诚意足,李牧母子已经十分心动了,但还是请示了病中的李牧父亲。在征得同意后,李牧终于下定决心南归韩国。

(感谢百灵鸟的清明、森林52115、0心声0的打赏,顺便打个滚求推荐,求收藏!呜呜)

第六十八章质子的问题

风尘仆仆的公子市终于回到了咸阳。除了一股暴民试图冲撞使团,这一路上算是有惊无险。这不禁让公子市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莫非自己的王兄真的不是想借机除掉自己?

自己佯装喝醉后说出了秦国的“真实意图”,想来楚国知道后不会真心结盟。但结盟毕竟只是个形式,更重要的是此后的两国互派质子。楚国在这种情况下会派出太子为质吗?王兄又会派出谁为质子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公子市参加了回到咸阳的第一次朝会。

“宛侯此次不顾艰难,出访楚国,促成了秦楚结盟一事,实在是大功一件。喏,宣布寡人的赏赐。”秦王用眼神示意身旁的近侍可以宣旨了。

宦者令恭敬地后退几步、转身,说道:“王上有旨:宛侯市智勇双全,劳苦功高,寡人甚慰。着赏赐钱五十万,玉璧十双。”

“谢王上,臣必当兢兢业业,不负王上所托。”公子市听到秦王的王旨后也是立即起身,走出队伍跪谢道。

“宛侯的才能和忠心,寡人是知道的。此次与楚国结盟也属迫不得已,郢都好不容易攻打下来,转手就要送还给楚国,寡人恨啊!”秦王叹道。

“臣等有罪!”正所谓君辱臣死,大殿的所有大臣在听得秦王此言后,慌忙跪拜请罪。

秦王却是毫不理会,说道:“所谓有功则赏,有过则罚,此乃我大秦立国之根本。这两个月来,我大秦损兵折将,丧城失地。今天刚好武安君正好率军平叛回来,人也齐了,这功过我们就好好算一下。宦者令何在?宣旨!”

“喏!”宦者令随即拿起早就拟好的圣旨,开口道:“王上有旨:原伊阙太守公孙云叛国投敌,罪不可赦,着罚没家产,夷其族,以儆效尤。”

“王上有旨:原宜阳太守向寿精忠报国,死战不退,扬我大秦之威,着追赠为忠武君,赏十万钱。”

“王上有旨:太中大夫尤,中大夫浑,识人不明,所荐栎阳令冯狄畏战先逃,着罢免其职,令其归家反思。夷冯狄两族。”

“王上有旨:陈仓令华敖疏于值守,致使陈仓损失二十万石粮草,着处腰斩之刑,罚没家产。”

“王上有旨:武安君白起战不利,损兵折将,念其平定义渠之乱,功过相抵,着处罚俸三年,以儆效尤。”

“王上有旨:此次兵败,丞相魏冉有督察不利之责,王上念起劳苦功高,着处罚俸三年。”

宦者令一口气宣了整整一十二道王旨,除了已经战死的和投敌的,其余的大臣全部叩谢王恩。秦王看着台下安静的群臣,一脸玩味地问道:“众爱卿可有不服之人?”

“臣等心悦诚服。”再傻的人也知道秦王这已经是宽宏大量了,没有严厉追究他们这些大人物的责任,只不痛不痒地打了几下子以示警告,当然心悦诚服。

“好!心服就好。治粟内史何在?”秦王继续问道。

“臣在。”一个稳重的中年人走了出来。

“此次我大秦的损失统计出来了吗?”秦王问道。

“回禀王上,相关的损失已经统计出来:关内共计损失百姓十三万人,士卒六万,粮食八十万石,钱财百万钱。”

“关外的呢?统计出来了吗?”秦王追问道。

“这个”治粟内史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毕竟这个数字实在太惊人了。

“但说无妨,寡人恕你无罪。”

“那臣就直言了,因为函谷关以东的大片郡县丢失,臣只能按去年年底各郡县所报的数字统计了下,大概损失了百姓七十万,粮食一百一十万石,钱财过五百万钱。”

“好,退下吧!”秦王挥退了治粟内史,随即对着大殿的群臣说道:“众爱卿也听清了治粟内史刚才所说的,这是我大秦立国六百年来未遇的大败。我大秦此战元气大伤!损兵接近三十万,丢失国土近千里。这都是寡人无能,都是寡人的责任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